1925年故宫开门迎客第一天,游客的鞋子挤掉了一大筐



本 文 约 6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分 钟


1925年10月10日的北平,清晨,阳光穿过紫禁城神武门的飞檐,落在攒动的人潮上。这座昔日皇家禁苑的北门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市民,他们踮着脚、探着头,等待着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故宫博物院的正式揭牌。从这天起,紫禁城不再是帝王私产,而是向全民敞开大门的文化殿堂;此后百年,故宫博物院在岁月流转中守护文明根脉,在时代浪潮里焕发新生。


故宫照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1925:禁苑启门,文物归民


1924年11月5日,随着《清室优待条件》的修正,逊帝溥仪被逐出宫,仓皇离开紫禁城。这座见证了明清两代兴衰的宫殿,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清室善后委员会随即成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物点查工作开启。委员们手持账簿,穿梭在巍峨殿宇与幽深宫苑间,从青铜礼器到唐宋书画,从龙袍冠冕到紫檀家具,逐一核对、登记、编号。他们共计完成了超过117万件文物的点查,编撰出版28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将昔日皇家秘藏的家底公之于众。


2025年10月1日,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开展


转折发生在1925年7月,工作人员在养心殿的角落发现了一批书信。信纸泛黄,字迹却清晰揭示出一个危险的秘密:金梁、康有为等人正联络溥仪密谋复辟。这使清点工作骤然紧张,“尽快成立故宫博物院,将文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成为共识。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拍板决定:10月10日——在这个辛亥革命胜利的纪念日,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会场。来源/吴瀛《故宫尘梦录》89页,故宫博物院



筹备时间还不足半月,故宫的同仁们却迸发出惊人的效率。他们连夜整理文物、规划布展,在开幕当天推出了5条参观路线,将紫禁城的核心区域向公众开放: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保留了溥仪出宫时的原貌,龙椅依旧,幔帐未收,仿佛能窥见帝王生活的最后残影;内东路的古物馆里,精选的铜器泛着青绿包浆,玉器透着温润光泽,唐宋书画在玻璃展柜中静静铺展;西路的帝后生活区里,梳妆台、衣柜、案几摆放如初,让观众得以想象后宫生活的日常;外东、西路的图书馆则陈列着宫廷档案与《南巡图》等历史图谱,打开了尘封的皇家记忆。


10月10日下午2时,乾清门广场上,3000余名社会名流见证了开幕典礼。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李煜瀛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高悬在神武门上方,门外的花牌楼缀满彩绸,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典礼结束后,观众如潮水般涌入,有人在古物前驻足凝视,有人在宫殿内轻声感叹,还有人捧着刚买的5角门票(原价1元,为庆建院降价),兴奋地与同伴分享心情。当时的工作人员吴瀛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当天因事迟到,从神武门到办公地点短短数百米路,竟被人流堵了两小时,“坤宁宫东夹道里全是人,连转身都难”。而闭馆后,工作人员在广场上捡到的被踩掉的鞋,整整装了一大筐——这筐鞋子,成了故宫从“皇家禁苑”转变成“公共殿堂”最生动的注脚。


乾隆款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来源/故宫博物院


建院之初,故宫便展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视野。《临时组织大纲》《董事会章程》《理事会章程》相继出台,借鉴西方博物馆的管理经验。第二任院长马衡曾说:


“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这句话不仅是对故宫地位的注解,更道出了一代文博人对“让文物惠及全民”的初心。


张成款剔红栀子花纹圆盘。来源/故宫博物院


风雨征程:国宝南迁与太和殿荣光


故宫的百年之路,并非一路坦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破东北,步步紧逼华北。“文物不能落入敌手”——这个念头在每个故宫人心中生根。1933年1月,故宫博物院秘密制定文物南迁计划,工作人员连夜筛选文物,将最珍贵的古物、书画、档案装箱。木箱是特制的,内衬棉花与稻草,每件文物都用软纸包裹,确保运输中万无一失。


1933年3月,排子车工人正聚集在太和门广场准备装运文物木箱。来源/故宫博物院



2月6日清晨,北平城还在沉睡,第一批南迁文物已从神武门悄悄运出。2118箱文物分装在铁皮列车上,车顶架着机枪,车厢两侧有马队护送,每到一站,地方官员都亲自上车交接。列车避开日军可能袭击的天津,绕道南下,于3月5日抵达上海。此后四个月里,又有四批文物相继启程,总计13427箱又64包,涵盖古物、图书、文献等各类珍品。


这是一场横跨十余省、辗转数万公里的“文化长征”。文物的迁徙路线随着战事变化不断调整:西迁南路的80箱精品文物,从汉口经长沙、桂林,最终运抵贵州贵阳;西迁中路的9331箱文物以水路为主,分两批从南京出发,历时4个多月、分19批次才抵达重庆,期间既要躲避日军的空袭,又要应对江水暴涨等水运风险,每一次启航与靠岸都需反复勘察水情与安全局势;西迁北路的7287箱文物先转运至陕西,后因躲避日军空袭迁至成都,秦蜀古道自古险峻,500多公里的路程里,装满文物的木箱在山路的崎岖与泥泞中难以行进,队员们只能靠手推肩扛缓慢挪动,夜间则在山洞或废弃的乡野祠堂临时安置文物,全程需时刻关注前线战事与空袭预警。


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即便在颠沛流离中,故宫人也未曾忘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1935年11月,故宫精选735件文物,远赴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是20世纪上半叶规模最大的中国艺术品展览,3000余件展品中,故宫文物占比近三分之一。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西方观众对青铜器的庄严、书画的雅致惊叹不已,却少有人知道,这些珍宝此前正颠簸在南迁的坎坷路上。这次展览,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也让故宫文物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1934年,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世杰致故宫博物院函。来源/故宫博物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分散在四川巴县、乐山、峨眉等地的故宫南迁文物,陆续开始集中转运重庆,准备日后北返——而这座承载着文明守护使命的紫禁城,在这一年的金秋,还将以更庄重的方式,铭刻民族抗战的胜利荣光:故宫太和殿广场,即将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胜利、重振民族尊严的重要场所。


1945年10月10日,恰逢中华民国“双十国庆节”,北平秋高气爽,市民们如潮水般涌向紫禁城,20余万人挤满了太和殿广场。最初,华北受降仪式定于中南海怀仁堂室内举行,但时任中国第11战区参谋长、华北受降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的吕文贞在受邀观礼“天津受降”后深受触动——在公开场所受降,能让更多民众见证胜利,于是他力主将仪式改在开阔场地。选址团队曾考虑举行过明清“献俘礼”的午门,可午门广场视野受限,最终,当他们穿过太和门,太和殿前那片3万余平方米的广阔广场映入眼帘:这座紫禁城中最大、最宏伟的殿堂建于高耸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广场任何角落的人都能清晰目睹台上的一切,即便当时已经地砖破损、杂草丛生,其庄严气势仍无可替代。


太和殿旧影。来源/故宫博物院


上午10时10分,景山山顶军号长鸣,礼炮响彻云霄。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登上太和殿台基,全场为抗战牺牲的将士默哀。随后,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根本博中将带着20名幕僚,垂首从太和门左侧入场,在受降台前立正敬礼。根本博签字盖章后,将投降书呈给孙连仲,接着,他与身后的军官们依次解下佩刀,摆放在铺着白布的桌上,这些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军刀是侵略的罪证,也是战败的象征。


日本投降代表根本博率其他参谋人员列队等待。来源/维基百科


当投降的日军代表黯然退场时,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如山洪暴发:“中国万岁!”“胜利万岁!”人群中,曾参加过洛阳保卫战的医护兵张翠萍穿着新军装,热泪盈眶地跟着欢呼,她后来回忆:


“人群往前涌,整个受降仪式时间不长,但那天,大家都跟过年似的高兴。”


太和殿前的这片广场,曾见证过明清帝王的登基大典,此刻却成为民族扬眉吐气的欢庆广场。故宫,不仅守护着文物,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尊严。


1945年日本投降在北京太和殿签字入场照。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岁月沉淀:从复苏到绽放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历经战乱,文物藏品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书画收藏,清代宫廷原有的大部分书画随文物南迁,后又有大批精品被运往台湾,留在北京的藏品寥寥无几。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提出:


“要为故宫建立一个全新的‘绘画馆’,让它成为中国绘画史研究的标杆。”


陆机草隶平复帖卷。来源/故宫博物院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征集流散的清宫旧藏与名家珍品。张珩、徐邦达等书画专家应召赴京,专门负责鉴定与收购工作。他们后来回忆,那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跑遍各地找画、买画”,如从香港重购回唐代韩滉的名画《五牛图》。在国家统一调配下,100多件流散民间或海外的国宝级书画,如展子虔的《游春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陆续回到故宫怀抱。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来源/故宫博物院


1953年11月1日,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正式开放,首次展览便震惊业界。皇极殿陈列着隋、唐、五代和两宋的绘画,宁寿宫是元代绘画专室,东西庑殿则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清代绘画,500多件展品按时代顺序与画家流派排列,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称“镇展之宝”,观众围着展柜,屏息凝视,仿佛能从画卷中看见古代市井的繁华与山河的壮丽。当月《文物参考资料》刊登文章评价:


“原来深藏在深宫大院里的历代名画,如今成为全民的宝贵财产,为中国古典美术研究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此后数十年,故宫在文物保护与古建修缮上持续发力。1978年底,《库藏文物进一步整理的七年规划》与《修缮库房的五年规划》相继出台,工作人员对180余万件(套)藏品进行系统整理,修复了大量破损文物;同时,对太和殿、养心殿等古建筑展开大修,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让古老宫殿重焕生机。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评价其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这是世界对故宫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故宫人多年努力的成果。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展品


进入21世纪,故宫的开放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开放面积仅为30%;到2017年,已扩大至76%;如今,随着宁寿宫花园等区域的开放,开放面积已经超过80%。越来越多的殿宇与展览向公众敞开,从珍宝馆里的珠光宝气,到钟表馆里的精巧机械,从雕塑馆里的石刻造像,到陶瓷馆里的窑火匠心,故宫用丰富的展览,让观众读懂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展品


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故宫新生


步入新时代,故宫博物院没有停留在“文物保管者”的角色上,而是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理念,在文保、社教、科技、文创等领域不断探索,让这座百年博物馆焕发年轻活力。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展品


故宫博物院建立了“文物医院”,这里堪称“文物的延年益寿中心”,实现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修复师手持竹刀小心翼翼剔除古画表面的霉斑,用排笔蘸取特制浆糊修补残损纸层,凭借经验把控力度与节奏;现代科技也助力修复,X光机可穿透瓷器、青铜器,清晰呈现内部裂纹、焊点,甚至分辨不同时期的修补痕迹;显微CT能扫描出书画夹层中隐藏的题跋、印章,避免修复时误损珍贵信息;无损检测设备可精准分析唐代矿物颜料的成分比例,为补色提供科学依据,防止现代颜料与古画材质“不相容”。


以明代古画修复为例,团队先通过高分辨率相机拍摄每一寸细节、建立数字档案,再用光谱仪分析颜料褪色程度,确定原作使用的朱砂、石绿等矿物成分;针对画面缺损处,修复师先在数字模型中模拟补绘效果,反复调整笔触与色彩浓度,确认与原作风格一致后,才用相同成分的颜料在原作上小心补色,既让画卷重现完整风貌,又保留历史自然痕迹。修复清代青花瓷器时,先用CT扫描确定裂纹深度与走向,用3D打印技术制作缺损部分的树脂模型,反复调试尺寸与弧度,确保与原器无缝衔接;最后用传统瓷泥按古法配方烧制补配部件,上色、施釉后入窑,出窑后再做旧处理,最终实现“修旧如旧”。文物医院还注重技艺传承,设立“师徒工作室”,老修复师带徒传授竹刀揭裱、金箔修补等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教徒弟操作现代检测设备,让年轻一代既懂“匠心”又懂“科技”;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古画颜料稳定性”“木结构防腐”等课题研究,将文保经验转化为科学成果。


3D打印补配辽代人面纹牌饰。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文物保护核心工作之外,故宫博物院着力推进社会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文保意义、参与文化传承。2004年12月,故宫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如今在册志愿者稳定在200人左右,其中40余人已服务十余年,3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他们在展厅里为观众讲解文物故事,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公众感受传统文化,成为故宫与公众之间了解文保的“桥梁”。2016年,故宫教育中心在熙和门南北庑房建成,设有4个综合性教学空间、2个开放型阅览空间,可同时容纳200余人,这里定期开展“文物修复体验”“书法临摹”等课程,让公众在实践中感受文物保护的难度,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展品



科技的融入不仅优化了文物保护效率,也为公众参观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2017年10月,故宫首次实现全网售票,10月2日凌晨1时38分,全天8万张门票便售罄,极大减少了现场排队对观众的困扰;后续推出的“分时段预约”服务,有效避免“上午拥挤、下午冷清”的情况,减少了人流对古建筑与文物的损耗。在数字领域,故宫打造“数字文物库”与“故宫名画记”,将数万件(套)文物的高清影像上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放大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细节、查看青铜器上的纹路肌理;AR技术的应用更让文化“活”起来,宁寿宫花园里的通景画通过手机扫描,画中人物便能呈现举杯、奏乐的动态效果,仿佛穿越回古代宫廷场景。


故宫数字文物库。来源/故宫博物院



基于文保与科技的成果,故宫进一步通过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文创领域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以动态形式重现唐代夜宴场景,曾入选苹果商店“2015年度精选”,被评为“本年度最具想象力的作品”;“祥瑞降临”系列瑞兽玩偶等产品,将故宫文物中的瑞兽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让公众在使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此外,故宫还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协同。2020年1月,“故宫零废弃”项目启动,围绕“零废弃办公”与“零废弃游览”,采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管理废弃物。经过四年努力,开放区垃圾桶数量从310组减少到110组,且细分为四大类七小类,提升了资源回收效率;40个堆肥箱累计消纳园林绿化垃圾54.5吨,产出的堆肥用于院内绿植养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024年6月,该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成为文博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百年回响:守护文明,走向未来


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9月29日,“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特展在午门展厅开幕,200件(套)文物与档案构成“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立体式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西雁翅楼展厅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与南迁文物的木箱并置,诉说着早期故宫人的坚守;午门正楼展厅中,文物修复工具与太和殿大修的图纸同台展出,展现着古建保护的创新实践;东雁翅楼展厅内,数字文物库的高清影像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照片相映成趣,彰显着故宫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窗口”的担当。


故宫太和殿照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百年一瞬,故宫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界限,成为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现场。从神武门前人潮涌动的开端,到数字影像中焕发新生的文物;从南迁路上颠沛流转的国宝,到太和殿前见证民族复兴的荣光——这座古老的宫殿群,始终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己任,又在每个时代找到与公众对话的新语言。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展品


百年是新起点,故宫将继续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方向,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前行。而每一个走进故宫的人,也将成为这场文明对话的参与者和续写者——因为紫禁城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官网院史编年:
https://www.dpm.org.cn/about/about_chron.html;

2.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

3.王建涛:《故宫博物院早期陈列展览回顾》,《紫禁城》,2024年;

4.李扬:《承世纪之重,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亮相》,《文汇报》,2025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故宫   鞋子   游客   文物   太和殿   紫禁城   来源   太和   北平   展品   书画   公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