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不少人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小状况:早上起来觉得口干舌燥,喉咙里痒痒的,忍不住想咳嗽,总觉得有痰但咳不出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不适,其实可能都和“秋燥”有关。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专家提到了有关秋季“秋燥伤人”的问题。专家介绍,进入秋季后,北方地区的空气湿度明显下降,昼夜温差也逐渐增大,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很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体内津液不足,会使得生成的痰液变得异常黏稠,难以咳出,进而刺激气道,出现口干、咽干、喉咙痒、咳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此外,呼吸道内壁负责运送痰液纤毛,其功能也可能因干燥或炎症而受损,使得痰液滞留气道,引发更频繁的咳嗽,而剧烈的咳嗽反过来又可能加重气道损伤,陷入恶性循环。
当出现咽干咽痛、咳嗽不止等因秋燥引发的不适症状时,可以选择中药连花清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连花清咳片是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针对咳嗽咳痰问题而研制的创新药,研究发现,连花清咳片可快速减少咳嗽次数,还具有化痰作用,能减少痰液生成、稀释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其次,连花清咳片对已经形成的炎症反应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保护气道黏膜,减少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促进咳嗽、咳痰、咽干等症状缓解,从而实现清肺化痰、高效止咳的功效。
在干燥的秋季,正确喝水是预防秋燥的基础。补水讲究“少量、多次、喝温水”。“少量”就是每次饮水量不超过 200ml;“多次”意味着至少每隔1-2个小时就要喝一次;“温水”则是指水温在35-40℃之间。当然,也不能盲目地严格按照这个间隔来补水,通常还要考虑个人的运动量、所处的气候环境以及身体的疾病状态等因素,尤其是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除了正确补水,应对“秋燥伤人”,还可以从饮食和中医调理等方面入手。在饮食上,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功效的食材,如梨、白萝卜煮水,既简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尝试按摩两个穴位来梳理肺经、润燥生津,分别是中府穴和照海穴,每天按摩1-2分钟,以按摩到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总之,秋燥虽然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减轻这些困扰,安享秋日的美好。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