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64岁,退休之后成了小区“运动达人”。每天清晨五点,他都准时出门,和几个老兄弟一起竞技快走、爬楼梯,甚至有时凌晨还要和小孙子一决高下打篮球。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既积极又健康,却在一次体检后画上了问号。医生的话让张大爷愣住了:“您的血管弹性下降,心脏负荷有点超标,锻炼方式该换换了!”

为什么热爱运动反而让身体出现问题?难道锻炼也有雷区?尤其上了年纪,这里面的误区,你是不是也在踩?
很多中老年朋友觉得,出了汗就是好锻炼,其实恰恰相反。不当锻炼方式反而可能悄悄让血管、心脏“吃不消”。你可能不知道,复旦大学一项涉及820位中老年人的随访研究,发现部分激烈运动和老年友好无缘。
本期,我们就来说说上了年纪,这3种极易踩雷的锻炼方式,很多人还在天天做,尤其是第2种,最容易伤血管!
很多老年人认为,“锻炼要有劲儿,出大汗,才能锻炼心肺。”但大量权威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数据显示,每年我国60岁以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患者中,超过22%与剧烈运动有关(来源:中国卒中学会)。运动过程中心率剧烈飙升,心脏供血需求突然加大,血管壁压力也随之上升,尤其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人群,可能引发“猝不及防”的风险。
激烈快走、速度过快的跑步、负重深蹲等强度过大的方式,会造成血管收缩-扩张频繁交替,血管壁受损,出现内皮功能障碍(即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易发)。和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血管已不再“年轻”,弹性下降,负荷可控才更重要。
坚持锻炼本是好事,但年纪大了,不恰当的方式反成健康杀手。筛查上万名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后,心血管权威机构总结,以下3种锻炼,极易“毁血管”:
“早晚低温剧烈晨练”
很多大爷大妈喜爱冬季清晨或夜间在户外快走、慢跑。监测发现,气温低于10℃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12.6%。清晨气温低,血管收缩更厉害,暗藏高风险。

“极限强度、比拼心率”
比如和年轻人拼篮球、长距离负重快走,甚至跟风做短时间爆发性运动。上海市胸科医院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猝死,68%曾有过剧烈运动史。
“不间断爬楼/楼梯机”
有些人认为每天爬几层楼是好事。实际上,反复、持续的高强度上升运动,对膝关节、心脏和血管的压力远超散步。急停、呼吸跟不上时,更易血压骤升,急性心梗风险提升9.8%。
日常锻炼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误区?快对照自查!
医生强调,锻炼首重“适度”“持续”“循序渐进”。那到底该怎么做?
调整锻炼强度
选择“中等强度有氧+低冲击”为宜。比如:快步走(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骑车、太极拳等。每次30-60分钟,每周3-5次,心率保持在(170-年龄)至(180-年龄)区间为佳。

注意锻炼时间与环境
避开清晨极冷、夜间大风蛋等特殊时段,最佳时间为上午9-11点/傍晚4-6点。遇恶劣天气应尽量改成室内活动。
分段、量力而行
不要长时间连续锻炼。建议每20分钟休息1次,适时补水,倾听身体反馈。一旦出现胸闷、心悸、乏力、腿软等,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合理混搭,增强康复
一周可穿插太极拳、平衡操、游泳、慢骑行等多样训练,既防止单一枯燥,又能锻炼心肺和肌肉群。
规范热身与拉伸
热身10分钟,重点活动四肢和关节,锻炼后做拉伸,有助于预防血管损伤与肌肉拉伤。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0岁后,规律适量、不中断的安全锻炼,能让中老年血管软化风险下降9.2%,心梗卒中率下降7.8%。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2019全球身体活动建议》
《心脑血管疾病与体育运动关系综述》
上海市胸科医院老年人运动健康调查报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人运动习惯与心脑血管健康》项目数据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