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百万北漂眼中的“安家圣地”如今却变成了鬼城。
曾经燕郊的房价只有北京的1/5,却能“跨一条河享首都便利”,而10年后,燕郊房价从巅峰时的4万元/平暴跌50%,如今1.5万元/平仍无人问津。

法拍房数量翻了十倍,曾经灯火通明的单元楼只剩零星灯火,为何中国第一睡城沦为了“鬼城”。
2009年的燕郊还只是河北廊坊下辖的一个普通郊区小镇,房价最高不过5000元/平,和全国多数三四线城市没什么两样,镇上的人大多靠务农或小生意谋生,没人能想到,这里会在七年后变成“北漂天堂”。
2010年,北京出台第一轮楼市限购,不少被挡在门外的购房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周边,而距离北京国贸仅30公里的燕郊,成了最优选。
睡在燕郊,工作在北京、半小时到国贸,房地产商抓住北漂的安家焦虑,把这句营销口号喊得震天响。

没人深究“半小时”是凌晨不堵车的理想状态,也没人在意燕郊当时连一所像样的中学都没有,大家只看到这里的房价只有北京的零头,却能“沾着首都的光”。
2014年,燕郊房价第一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9年翻了一倍,2016年,通州被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消息传来,加上“燕郊要通地铁”的传言疯传,楼市彻底被点燃。
炒房客带着大笔资金涌入,拆迁户拿着补偿款一口气买两三套,北漂们甚至借钱凑首付,有人凌晨排队抢房,有人连样板间都没看就签合同,买到就是赚到成了当时的共识。

短短七年,燕郊的房价从5000元/平飙到近4万元/平,人口从十几万暴涨到百万,曾经的农田上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小区,超市、餐馆跟着热闹起来。
那时的燕郊,是北漂们的希望之地,也是炒房客的提款机,没人觉得自己会是接盘侠,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北京还在发展,燕郊的房价就会一直涨。
然而,2017年,一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给燕郊的造梦运动按下了暂停键。

泡沫破裂
这一年,燕郊出台史上最严限购政策,外地户口需缴纳3年社保或个税才能买房,首付比例提高到50%,二套房首付更是高达70%。
政策落地的那一刻,燕郊楼市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曾经挤破头的售楼处变得冷冷清清,中介门店的成交量骤降90%,那些等着低买高卖的炒房客,突然发现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去了。
最先慌的是炒房客,因为他们大多是贷款买房,每个月要还几万房贷,眼看房价开始下跌,只能选择降价抛售。

有人把3.5万元/平买的房子降到2.5万,没人要,再降到2万,还是没人要,最后干脆喊出“免费送房,只需要承担剩余房贷”,依旧无人问津。
普通业主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家住燕郊的王磊,2017年花280万买了一套80平的房子,如今这套房只能卖140万,相当于这六年不仅没攒下钱,还倒贴了几十万利息。

更让他崩溃的是通勤,十年前承诺的“半小时到国贸”,早已变成了三小时通勤路。
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赶高速,堵车时连早饭都只能在车里啃包子,晚上十点才能到家。

如今的燕郊,街头的中介门店关了一半,小区门口的“房屋出售”广告贴满了墙,法拍房数量从2017年的几十套涨到现在的几千套。
曾经的抢房潮变成了甩房难,那些十年前上车的人,有的选择断供跑路,有的只能硬扛着房贷,还有的干脆把房子空着,眼不见心不烦。
燕郊的崩盘,从来不是政策突袭的偶然,而是它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致命缺陷,它只靠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吸血,却没长出自己的造血能力。

半小时到国贸从来都是房地产商的营销噱头,随着燕郊人口激增,通燕高速、京平高速每天早晚都堵得水泄不通,加上进京检查站排队,通勤时间从半小时拉长到三小时。
对于北漂来说,每天花六小时在路上,不仅消耗精力,还错过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为了一套房,牺牲了所有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要么在北京租房,要么回老家发展。

更核心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燕郊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座“睡城”,这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没有大型企业,甚至连像样的写字楼都很少。
百万人口里,90%以上的人要去北京上班,本地能提供的岗位大多是服务员、保安、快递员,薪资只有北京的一半。

没有产业,就留不住年轻人,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消费和活力,燕郊的商业、教育、医疗配套也跟着停滞不前,学校不够用,医院要排队,商场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
对比周边的天津、廊坊,燕郊的劣势更明显。
天津有成熟的产业体系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廊坊也在发展制造业,而燕郊除了房地产,什么都没有。
如今不只是燕郊,整个环京地区的房价都在下跌,有的地方跌幅甚至超过60%。

这些城市和燕郊一样,都是靠“靠近北京”的概念炒高房价,没有产业支撑,没有配套跟进,一旦政策收紧,泡沫就会破裂。
而反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虽然房价也有波动,但始终相对稳定,因为这些城市有成熟的产业体系、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持续的人口流入,支撑房价的是真实的居住和发展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地理套利。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观念变了,十年前,买房是大多数人的人生标配,甚至是阶层跃升的通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买房当必选项,他们更在意通勤时间、生活质量和工作机会,宁愿在北京租一间近点的房子,也不愿每天花三小时在燕郊和北京之间奔波。
生育率下降、婚姻率降低,也让住房需求进一步减少,靠人口红利推高房价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

如今买房不能只看短期政策或地理优势,更要关注城市的产业实力、配套水平和真实需求。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买房更要理性,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赌的,与其为了一套远在郊区的房子牺牲生活,不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些十年前“上车”的人,有的已经还清了房贷,却发现房子卖不掉;有的还在每月还着几万房贷,不敢失业,不敢生病。

燕郊的泡沫破了,中国楼市的也迎来了醒梦时刻,未来,那些只靠概念炒房的城市,还会继续为过去的虚胖埋单。
而那些真正有产业、有配套、有活力的城市,才能在楼市的波动中站稳脚跟。

毕竟,房子终究要回归居住本质,城市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这才是燕郊给中国楼市上的最重要一课。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