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收即将到来之际,迎来丰收的美国农民此刻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前所未有的焦虑与绝望。
因为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的原因,美国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了。
要知道,美国农民种地,都是背了一身贷款的。
如果他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那么他们拿什么还债呢?
9月19日,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国内人士已经发出警告称,如果特朗普再不对美国农民进行援助,那么他们将面临大规模金融灾难。
与此同时,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计划将关税收入用于支持农民。
换言之,特朗普通过关税战,收入的那些钱,竟然又要通过这种方式花出去。
这岂不是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白收了?
很显然,美国政策已经陷入了一个自我循环的死局。
首先,特朗普对中国发起关税战,正在自食恶果。
特朗普政府今年初重启并加码对华关税战,其逻辑看似简单直接:通过高额关税迫使中国让步,“保护”美国产业,收到更多的关税钱。
然而,关税的本质是一门痛苦的生意。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关税成本最终主要由美国的那些进口商和消费者自己承担,因为它会推高了几乎所有产品包括消费品的整体价格。
而这笔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国库的“关税收入”,看似是战利品,实则是从美国经济体内部抽出的血。
它非但没有如预期般“惩罚”对手,反而像一柄回旋镖,最先击中了自家后院的农民——他们因贸易战失去了最大买家,又因关税提高了生产成本,陷入双面夹击。
当华盛顿还在计算关税收入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关键的战略转身。
“坚决不买”并非一时冲动的反制,而是一场布局已久、坚定不移的供应链重构。
核心的转变在于大豆。
中国此前对美国大豆的购买,可以说造就了美国中西部农业的繁荣。
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摩擦已敲响了警钟。
此后,中国全力推进进口多元化,将其大豆需求的“压舱石”从美国转向了巴西
这背后是中国过去十年对巴西农业腹地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所构建的稳定供应链。
这种结构性转变意味着,即便未来中美关系缓和,美国大豆也几乎不可能重拾昔日辉煌。
中国的转身是彻底且理性的。
它向美国表明,市场一旦失去,就再难找回。正如美国农民此前抱怨的那样:“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别想指望中国会再买美国大豆。”
这种绝望,正是特朗普战略失败的一个小小缩影。
面对党内同僚的强烈压力和“农村地区大规模金融灾难”的警告,特朗普政府近日被迫紧急回应。
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在9月17日对外透露,政府“很快”将宣布一项救助计划,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资金将来自“流入美国的关税收入”。
这一方案,将整场闹剧推向了逻辑荒谬的顶点。
它等同于:政府先通过政策A(加征关税)打击了本国农业出口,并从中获得了一笔收入;然后,再拿出这笔收入中的一部分,去补贴因政策A而遭受损失的农民。
这完美印证了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的批评:华盛顿正在用更多的钱,去掩盖那些最初导致问题的破坏性政策。
这形成了一个依赖和偏袒的体系,而非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
有消息显示,2025年美国联邦对农民的补贴总额,可能将超过400亿美元。
但这笔天量补贴,只是一笔“赎金”,买不回失去的市场,只是为延续错误政策而支付的“续费”。
特朗普政府征收的关税并没有白收,但它正被用于一个无比昂贵的错误。
这笔钱即将被用来为一场自己发起的“战争”支付赔偿,而这笔赔偿远不足以覆盖所有损失。
最终,真正的“买单者”是两面受气的美国农民、是承受更高物价的美国消费者、是未来必须承担巨额财政赤字的美国纳税人。
“征收-补贴”的循环,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自我消耗。
它暴露了以关税为武器的贸易战其内在的反噬本质:当你向全球供应链开枪时,子弹最终会飞回自己身上。
美国的农业危机揭示了一个冷酷的地缘经济现实:世界不会等待美国。当华盛顿沉溺于内视性的政治博弈时,旧的联盟正在松动,新的供应链已然固化。政府可以开出支票,但它永远无法为未来买单。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