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林徽因在四川李庄躲避战火,穷得揭不开锅。中央研究院的傅斯年爱惜人才,故写信请当局拨款,理由是:林的才学在冰心之上。
不料,收到近3万元的林徽因却摇头叹息:空头支票罢了。
林徽因为何这么说呢?这其实跟她在乱世中的选择有关。
冰心和林徽因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带着母亲及2个年幼的孩子四处躲避战火。
他们一路跋涉,从北平到湖南,再到昆明,5年后到达四川李庄,才终于有了一个听不到炮火声的安身之处。
人是安全了,生活却异常穷苦。
他们一路丢掉大部分家当,营造学社的经费也断了,一家五口节衣缩食。实在没钱买米时,梁思成不得不把心爱的钢笔拿去典当换钱。
长途奔波,营养又跟不上,林徽因的肺病复发,李庄又找不到一个能看肺病的医生,只能硬扛。
林徽因在病床上
儿子梁从诫后来回忆道:
“几个月的功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面容,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停地咳喘的病人。”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得知梁林夫妇的困境后,向来高傲的他不惜放下身段,专门向代院长朱家骅写信,请他帮忙向上协调。
最终,由蒋介石发话,上头给林徽因家及梁思成弟弟等人拨了大概30000元,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其实,傅斯年和梁林夫妇并无太多交集,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惜才。他在求助信中是这么写的:
“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很有意思的是,傅斯年在赞誉林徽因时,为什么要拿冰心对比呢?
或许是因为,冰心在战乱时期的所作所为,让这位脾气火爆的耿直学者看不惯吧。
1940年,当林徽因等众多学者丢掉家当、脚踩泥泞、冒雨逃难时,冰心带着7大箱行李坐专机撤离,还动用一辆军用卡车,专门运载她睡惯了的席梦思床垫。
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合影
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像样的交通工具都优先为抗战服务。冰心却凭借和宋美龄的同窗关系,而如此“奢侈”。
事后,冰心还专门写了3篇文章称赞宋美龄,夸她“宛如希腊女神”。1949年之后,有人翻出这些事,说冰心“攀附权贵”。
也难怪傅斯年会把冰心拉出来和林徽因对比,因为相较之下,林徽因在战时的做法简直令人敬佩。
在得到3万块援助之前,无论日子多么贫病交加,林徽因都没想过要离开祖国。
那时,美国好友费慰梅多次来信,劝林徽因到国外治病,但都被她拒绝了。林徽因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不愿在国家存亡之时离开。
当年幼的儿子梁从诫问道:妈妈,如果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怎么办?林徽因的回答掷地有声,她说:
“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后来,拿到3万元款项,不用再担心吃不上饭,林徽因却更加忧心。
林徽因和子女
事实上,她是在为自己没做出多少学问工作而感到愧疚。在写给傅斯年的回信中,她就表达了这种心情:
“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饭,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难得兑现……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已无分,将来终负今日教勉之意,太难为情了。”
林徽因这话,一半真一半假。
真的方面在于,她确实病得很重,在李庄5年时间,她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能出门走动,剩下4年多几乎都在病床上度过。
假的方面在于,林徽因并没有因为病重而“学问工作恐已无分”,而是躺在小小的病床上,一边和病痛对抗,一边坚持工作,经常咳嗽得整夜无法入睡。
这恰恰映照出真正的文人风骨:越是艰难处,越要守住精神的火种。
带病坚持工作的林徽因
那段时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
此外,还用英文绘制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向西方世界展示我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和成就。
这2部作品的问世,在当时的背景下,无疑在国人心中树立起坚实深厚的民族自尊。
林徽因这般赤城爱国,难怪跟她非亲非故的傅斯年,会主动站出来帮助她。
令人无奈的是,这样的林徽因,在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中,却被暗讽成“不知亡国恨”的名花太太。
时间倒回1933年9月15日,冰心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太太的客厅》的文章,对林徽因进行暗讽。
起因是,那会林徽因经常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的家中,邀请各位文化大咖来举办文化沙龙。常客有金岳霖、胡适、周培源等名人,交流的内容广泛,涉及文学、哲学、物理、经世治国等等。
林徽因在写给费正清的信中戏称:
“我们这帮'茶客'倒像是文化掮客,南货北运,西学东渐。”
与此同时,冰心也在家中举办沙龙。不同的是,她邀请的几乎全是女性,谈论的内容多是“张太太的育儿经”“李太太的夫妻之道”这类生活话题。
或许是文人相轻,冰心看不上林徽因的沙龙,专门写《我们太太的客厅》进行讽刺,文中把她形容成一个爱出风头、受男人环绕、不问国事的社交名花。
说来也怪,冰心留过洋,拿到过高等学位,文学作品也多清新温暖,怎么思想上仍像未被启蒙,竟用传统道德观念来审视现代女性社交?
有人说,冰心其实是出于嫉妒,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毕竟,优秀的女人容易受男人追捧,更容易被女人嫉妒恨。
时间再往前推,会发现林徽因和冰心,在读书期间竟然是亲密无间的好闺蜜。在报刊上暴露曾经闺蜜的隐私,这么做难免有失风度。
读书期间的林徽因和冰心合照
冰心这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没有指名道姓,因而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负面影响,惹得当时的很多男性知识分子大为不快,傅斯年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从那时起,傅斯年对冰心就没有多少好感,后来看到冰心在抗战时的“席梦思”之举,就更加看不惯。
这样看来,傅斯年把冰心拉出来同林徽因对比,也就不足为奇了。
林徽因做完摘肾手术,坚持和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方案
@文史晓茶馆有感
真正的风骨,不在于顺境时的光鲜,而在于困境中的坚守。
林徽因面对烽烟和病痛,坚守故土,和祖国共患难,用病榻上的笔尖,在战火中为中国建筑史点亮了明灯。
有人用席梦思垫高了奢侈的安逸,她却用病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
正因为如此,在林徽因逝世70年后的今天,她长眠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地前,总是不断有鲜花和松枝,也总有人志愿去维护墓地的台阶砖缝,守住她最后的体面。
相距不远的万安公墓中的冰心墓地,光景则一言难尽。
墓地的光景,某种程度上是生前因果的显影。
读了林徽因的故事,你是否会同我一样由衷地感慨,林先生值得!
参考资料: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林徽因年谱》《冰心全集》《大公报》等可靠文献
End
感谢您读到这里
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互动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