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的南京,炮声还没彻底散去,尸体已经满街都是。
就在这生灵涂炭的地狱中,一个带着纳粹党证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成了25万中国人的“挡箭牌”。
他不是军人,不是外交官,甚至还是纳粹党员,可偏偏他看不下去了。他写日记、拍照片、搭棚子,还真把一片安全区守了下来。
他急得向希特勒发电报,求德国干预。结果呢?德国元首看完电报,甩手一句:“我喜欢日本人。”
于是,拉贝被盖世太保请去喝茶,电报被压下,故事从此开始往悲剧写去了。但讽刺的是——最不该救人的那个人,成了中国人记一辈子的恩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进南京。烧杀抢掠,一个不落,刀子沾血就开始“庆功”。
可在这种时候,南京西门子公司的办公楼里,一个光头大个子正在急着找墨水——他要写电报。
这个人叫约翰·拉贝,德国商人,西门子驻华代表,顺便一提,纳粹党员,党证编号,标准没水分。
可别以为这人来中国只是为了赚点洋人钱。他来了快30年,中文说得溜,连饭店老板都喊他“拉大爷”。
当时国际安全区刚刚临时设立,拉贝被大家推成了主席,他也真上心。一听说日军开始“无差别扫射”,就抱着那点外交“中立身份”,拿着德国国旗,当挡箭牌,往街上冲。
什么叫“刀尖上护人”?他站在日本坦克前面不让开,冲着日本兵吼:“我是德国公民,你们别乱来!”
人家愣真不敢开枪,谁让德国是日本的轴心盟友呢。结果,他用纳粹的身份,干了全世界最反纳粹的事。
拉贝怕不怕?怕。他在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每一声枪响都像是在我耳边开花。”
安全区虽叫“安全”,其实就是临时搭出来的平民集中地,拿木板一拼,说白了,只能挡子弹,挡不住疯狂。
于是,拉贝咬牙写了封电报,发给谁?发给“元首”希特勒,拜托他出面,让日本人收手。
电报写得不长,但每一句都打脸轴心同盟——
“我身处南京,日本军队的行为完全丧失人性……妇女遭轮奸,儿童被刺杀……作为纳粹党员,我请求贵国出面制止这场屠杀。”
时间是1937年11月25日,比日军正式入城早半个月。电报通过德国使馆送出去,一路电波漂到了柏林。
结果呢?
希特勒看完后啥也没说,只留下一句:“我喜欢日本人。”后来还加了一条命令:禁止任何德国媒体报道南京屠杀相关内容。
这就是拉贝得到的回应——从盟友国家来的“灭火器”。
电报打了没用,那就只能靠自己。
拉贝开始疯狂写日记,一共2117页,几乎每天记录日本兵干了哪些人神共愤的事。
有女学生在街上被当场轮奸,有老头拽着尸体不让日军拖走,结果被刺刀挑下河。他见过一整家人被枪毙,也见过日军士兵笑着拍死婴照片。
最离谱的,是他曾亲眼看到日军兵拔出军刀,在广场上比谁砍人快。
砍完一堆尸体之后,日本兵还给对方竖起大拇指,“你赢了”。这是真事,后来还有照片为证。
而拉贝就在旁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哭着记下来。
每天他都写日记,拍照片,然后把这些东西锁进保险箱,说:“如果我死了,至少这些能留下。”
他还到日本大使馆抗议,甚至拿着德国党证敲门,喊:“再不管,我把所有暴行公开!”可他也清楚,那时候能保下的,就尽力保。
据统计,在他的管理下,国际安全区保住了至少25万人性命。
1938年,战况紧张,拉贝被迫回国。他还抱着一丝幻想:回去演讲,把在中国看到的告诉德国人,至少能唤醒点良知。
结果,一下飞机,他就被“请去喝咖啡”。盖世太保把他叫到一边,啪地拍出一份警告书:“不准公开谈论南京,否则党纪处理。”
拉贝当时愣住了。他后来写到:“我以为我是个纳粹党员,至少该有知情权,结果连这都不配。”
演讲取消,照片被扣押,甚至连他日记都差点被毁。
从南京回来,他突然变成了异类:单位开除他,邻居疏远他,他原本住着洋楼,最后靠政府救济勉强糊口。
二战后,他甚至被误认为“纳粹同伙”,接受调查。他苦笑:“我是党员没错,可我救的都是人啊。”
好在南京没忘记他。
1946年,拉贝给中国朋友写信:“我饿得快走不动了。”因为德国当时被分裂、战后物资极度紧缺,他一个纳粹党员,连发放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
这封信,辗转传到南京。
南京市政府一看:我们不能忘恩!于是派人送去了米、油、衣服,还有现金。
当年他救中国人,如今中国人救他。
他的孙子后来在采访中说:“我爷爷一辈子最感动的不是德国人,是南京。”
拉贝最后于1950年病逝,葬礼没有鲜花,墓碑只是简简单单几行字。
但他留下的日记,后来被翻译、出版,成为《拉贝日记》。全世界才知道,原来当年还有这么一个“德国好人”。
直到1996年,拉贝的故事才在德国全面公开。
如今在南京,有“拉贝故居”纪念馆,他的雕像被摆在安全区旧址上。
2024年4月,德国纽伦堡市长带代表团来南京悼念,亲手献花,说了一句话:“我们为拉贝感到骄傲,也为历史感到沉重。”
他的孙子每年都来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他说:“他是我爷爷,但我更愿称他为‘南京的父亲’。”
在那个年代,日本人疯了,德国人盲了,世界装聋作哑。
可偏偏有一个纳粹党员,拿着党证去挡枪,写电报求情,天天在日记里跟死神赛跑。
电报没人理,党徽变讽刺,命运抛弃了他,但他没抛弃人性。
25万人,是他救下的。
他没用枪,也没靠权,他靠的是:一句良心话、一纸日记本和一张吼得破音的嘴。
所以这个结局——你说苦吗?苦。你说惨吗?惨。
可正因为这样,拉贝才值千金。
参考资料:
敌机飞临南京:拉贝经历的大屠杀48小时.澎湃新闻官方账号2024-12-12
希特勒自称喜欢日本人 禁止德国讨论南京大屠杀.人民网2014年06月12日
70年前的今天,他离开我们|约翰·拉贝最后的日子.新华报业网2020年01月05
南京大屠杀85周年 拉贝之孙:铭记历史非常重要.环球网官方账号2022-12-13
德国市长率团来宁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扬子晚报官方账号2024-04-17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