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27年6月13日,武昌的党中央扩大会议现场气氛凝重。会议伊始,23岁的任弼时多次要求发言,却遭陈独秀压制。但任弼时并未退缩,他愤怒地大声回应,随后毅然掏出《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进行报告。陈独秀对此极为恼怒,甚至失态地撕毁意见书,还斥责青年团无资格发言。任弼时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表示“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并继续口头报告,强调党应迅速组织武装,与国民党右派斗争,警惕新的“四一二”事变。在被陈独秀多次打断、喝止的情况下,任弼时始终坚定,高呼“同志们,真理最后会胜利的!”“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握住任弼时的手,对他和团中央的觉悟与胆识给予了高度夸奖 。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迁往北平。在党中央领导同志中,毛主席、朱老总的身体一向很好,一路上都是精神抖擞,唯独任弼时精神萎靡,事实上饱受疾病折磨的他,因为劳累过度,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从西柏坡出发到北平这段路上,任弼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中型吉普车里。
任弼时在中央五大书记中,年龄最小,身体却最差,1948年春,中央辗转来到西柏坡时,任弼时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为此苏联特别派医生来到中国,为任弼时诊治病情,结果诊断出,任弼时患有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任弼时正值壮年的年纪却患有老年人的疾病,可见高强度的工作,已经压垮了他本来已经很脆弱的身体。
抵达北平后,任弼时获得组织命令强制休养。
然而,他体内早已埋藏着危险的种子。
1948年西柏坡时期,苏联专家便已确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等老年疾病!革命的重担,早已压垮了他本不强健的身体。
组织上曾多次考虑减轻任弼时的工作,但他却始终不愿意,可同志们越是关心他,他心里就越感到愧疚:“我自己有三怕,第一,害怕不能为党工作;第二,害怕花费太多的钱;第三,害怕麻烦了同志们。”
他曾对身边人喟叹:“我是活不长了,所以才要抓紧时间工作啊!”
每念及此,便不顾医嘱,在油灯下埋首文件堆中,常至深夜。
任弼时身体的崩坏,非一日之寒。
1928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尹宽推行“左倾”盲动主义路线,造成了很大损失,考虑到安徽严峻的形势,中央于9月派任弼时以特派员的身份巡视安徽。
任弼时到安徽以后,很快就扭转了安徽的种种不利局面。然而任弼时与徐厚昌在前往城西北香油寺参加团的会议时,由于叛徒告密,不慎被敌人逮捕。随即被押送到国民党南陵县党部,好在这次出门任弼时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机密文件,敌人也不知道任弼时的身份,最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然而此次被捕后,敌人对任弼时曾施以酷刑,导致任弼时出狱后身体十分孱弱,本来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任弼时应该休养一段时间,但任弼时是个坐不住的人,才躺了几天,就坚持要求工作:“我已经康复,完全康复了,现在就可以继续工作!”
然而到1929年,任弼时在江苏工作期间,再次因叛徒告密被捕,好在他在被捕前,及时吞掉了身上的机密文件,身份这才没暴露。
此次入狱,敌人为了问出他们想要获知的情报,对任弼时采取了更加严酷的刑罚,直接导致任弼时的身体上出现了不可逆的伤情,在狱中任弼时几次被电刑电晕过去,以至于后背上被烙出了两个拳头大小的洞。尽管敌人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线索,但他们认定任弼时身上一定有秘密:“一般人受刑到了这个程度,就算真不是共产党,也会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以求不要再用刑,像你这样油盐不进的硬骨头,我们还能冤枉你不成?!”
幸亏周恩来的中央特科通过关系,这才将任弼时营救出狱。
两次炼狱,如同被抽去了筋骨。从此他常感头晕目眩,血压如失控的野马。长征路上,他执意拒绝战士抬他过冰冷的河,结果高烧不退,生命悬于一线。延安时期,他每天工作超过十五小时,三十多岁面容却如五十老农。有人劝他休息,他眼中便浮起深重的愧疚。
他心中那“三怕”,在延安窑洞的灯光下愈发清晰。怕不能工作,怕组织耗费资源,怕给战友添麻烦——这朴素到令人心碎的“三怕”,铸成了他生命最后十年的主调。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看望在这里养病的任弼时
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代表中央向青年团大会作报告,被推举为团中央名誉主席。会后,他终于住进北平西郊玉泉山静养。然而仅仅二十多天后,他竟陷入昏迷。医生发现他脑部血管已出现器质性病变,眼底渗血。
开国大典在即,他渴望登上天安门城楼:“抬也要把我抬上去!”毛主席含泪严令:“必须安心静养!”这成为他心中巨大的遗憾。
11月,中央专门研究其病情,决议年底前停止一切工作,赴苏联治疗。任弼时虽万般不舍,最终服从了组织决定。
1950年1月,周恩来赴苏访问,百忙中抽身探望。病榻前两人细数峥嵘岁月。任弼时轻声恳求:“我还是想回去工作。”
周恩来紧握他的手,坚决摇头:“养好身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任弼时与夫人陈琮英
在苏联治疗五个月后,任弼时终于带着苏联医生“可适度工作”的证明,于1950年5月17日提前回国。
毛主席亲自批示:“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四小时。”
然而,这“四小时”的枷锁,对一个习惯了如骆驼般负重前行的人,无异于一种精神酷刑。他仿佛要追回所有被病床偷走的时光,埋头文件之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南海的灯火彻夜通明,讨论是否出兵。任弼时看着战友们熬红的双眼,再也无法安坐。他悄悄延长工作时间,翻看朝鲜地图与战报,血压在无声中悄然攀升。
医生忧心如焚,只能用他最大的心愿来规劝:“不保持健康,主席心疼,今年国庆又不让你登城楼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
1950年10月1日,任弼时终于如愿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精神焕发,众人欣慰,以为病魔已退。谁能料到,这竟是他生命舞台上最后的光华。
1950年10月1日国庆,任弼时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庆当日,毛主席收到金日成求援信。任弼时不顾医嘱,全力投入工作。
虽然那时中央已经规定了任弼时每天工作不能超过4个小时,可任弼时每天还是在操劳工作,半刻也不得清闲。
1950年10月19日,为筹备召开党的组织工作全国会议,任弼时邀请河北省部分领导干部在办公室谈话,10月21日,为《中国青年》杂志创刊27周年发表纪念文章。
周总理为讨论出兵朝鲜事宜,准备赴苏联,离开之前特别到医院去探望任弼时,结果因他在动手术,没能见面,然而任弼时出来以后,却向妻子感慨说,没见到他正好。
事后陈琮英才透露,任弼时之所以不愿意见老友周恩来,是因为不愿意让他看见这副虚弱的样子,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这事儿终究成为周总理永远的遗憾。
195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日子,这天凌晨任弼时刚动完手术,还在静养中就突然出现中风的症状,血压止不住的上升,整个人陷入昏迷之中,医院也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地治疗,但任弼时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于1950年1月27日病逝,享年46岁。这位革命“骆驼”永远停下了脚步。
当周恩来从苏联归来,惊闻噩耗,如遭雷击。
一年后,他专程到任弼时家中。握着陈琮英的手,看着满屋稚子,往事如潮。向来克制情感的总理,竟在回忆中失声哽咽,最终演变成难以抑制的嚎啕大哭!
任远志慌忙上前为他拭泪:“周伯伯别哭了!”小弟亦拉住他的手大哭不止。哭声交织中,唯任远芳后来一句点透:“我父亲和周总理,是真正的亲密战友。”
任弼时同志生命虽短,其精神却如山岳。叶剑英元帅誉其为“党的骆驼”,背负最沉的担子,耗尽生命于事业柳暗花明之际。任弼时的一生尽管短暂,但他的功绩必将为历史所铭记。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