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间谍论" 持续升级,官媒点名怒批,胡锡进:必须公开道歉

最近董明珠又火了!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她的经营业绩,也不是因为她的管理方式,而是因为一句“我绝不用海归”直接冲上了热搜。

这话一出,直接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毕竟这番言论可不是在茶余饭后跟朋友闲聊,而是在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大会上。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官媒更是坐不住了开始对董明珠的行为进行怒批,还有环球时报的记者胡锡进直接要求她公开道歉。

«——【·股东大会上的惊雷:董明珠连任背后的 "海归陷阱"·】——»

4 月 22 日,格力电器珠海碳化硅芯片工厂的临时股东大会现场,71 岁的董明珠以 33 亿股同意票连任董事长,开启第五个三年任期。

这场被外界视为 "铁娘子权力交接" 的会议,却因一句 "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 的言论引爆舆论。

当被问及管理层年轻化问题时,董明珠突然抛出 "海归间谍论",思想年轻化不是年龄问题,关键要看创新能力,但有些海归派是来镀金的,甚至可能带着任务回国。

有网友翻出格力副总裁王凯、品牌负责人王自如的海外学历,调侃:董小姐是在打自己的脸,董小姐的左右护法都是'海归嫌疑犯'。

不止这些,数据也来"打脸",格力2023年报显示,研发团队从2012年800人扩至近2万人,但智能装备子公司的六项核心专利,竟由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主导。

相比之下,比亚迪汽车研发团队海归占比超15%,华为即便自建"鸿蒙班"仍坚持全球招聘。

«——【·从 "终身追责" 到 "群体标签"·】——»

这位以 "铁腕治企" 著称的董事长,过往言论堪称 "企业界耿直 BOY":从2022年颁布"跳槽者永不录用"制度。

到2023年推行"核心技术岗位终身追责制",董氏管理哲学始终贯穿着"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在人才战略上,格力构筑起独特的"本土堡垒":1.3万名工程师中海归占比不足0.5%,核心技术团队平均年龄超45岁。

这种近乎偏执的本土化,让格力在空调领域建立起22项国际领先技术,却也使其在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步履蹒跚。

2024年上半年,格力钛物流车仅售出1300辆,同期小米SU7单月销量已破3万。

董明珠将"间谍论"的合理性归于2023年某家电企业10亿泄密案和国安部门通报。

但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间谍案中海归涉案比例不足0.3%,且国安部门从未将留学背景视为风险标签。

这种"有罪推定"逻辑,与教育部公布的归国留学生年增7%趋势形成鲜明反差。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逻辑的断裂:高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却对国际化人才紧闭大门。

严防"技术外流"的同时,其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美的。

当华为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吸纳全球精英,美的借助海归博士突破物联网技术时,格力的多元化布局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这场风波折射出传统制造巨头的转型困局:董明珠将个人IP与企业战略深度绑定,虽在空调领域筑起护城河,却也形成了认知茧房。

正如网友戏言:"真正需要警惕的,或许不是简历里的'间谍',而是思维里的'围墙'"。

在AI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如何在安全与开放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格力穿越周期的关键命题。

«——【·官媒与意见领袖的 "三连击"·】——»

董明珠言论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企业层面:新京报4 月 23 日发文《"海归间谍论" 背离常识》,批评其 "将个体行为污名化为群体标签",强调 "人才流动是全球化必然"。

文章指出,2024 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同比增长 7%,应届留学生增长 19%,硕士学历占比 79.3%,若头部企业带头排斥,将形成 "寒蝉效应"。

胡锡进则指出,"绝不用海归派" 违反《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要求董明珠公开道歉,"否则将损害格力品牌形象"。

他举例称,华为通过分级保密、权限管理平衡安全与开放,比亚迪建立专利三级管理制度,阿里全球化研发团队覆盖 200 + 国家。

这些企业均未因 "海归风险" 排斥国际人才。

中国青年报呼吁 "警惕企业家强 IP 对社会价值观的误导",建议企业建立科学背景审查机制而非 "一刀切"。

文章引用智联招聘数据,2024 年海归优先岗位中,制造业、新能源领域占比不足 10%,若格力等企业效仿,将加剧人才回流障碍。

华为全球 16 个研发中心,外籍员工占比 45%,通过 "蓝军机制" 挑战技术权威。

比亚迪 2024 年招聘 1.13 万应届生,硕博占比 67%,海归博士占比 15%。

海尔并购美国通用家电后,保留原团队并植入 "人单合一" 模式,扭亏为盈。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全球化人才与核心技术保护可以兼得。

«——【·海归群体的 "冰与火之歌"·】——»

历史上,海归人才对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卓著:钱学森 1955 年回国后带领团队研发 "东风 1 号" 导弹,奠定中国航天基础。

邓稼先隐姓埋名 28 年,主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为大庆油田发现提供理论支撑。

董明珠言论可能加剧人才回流障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海归求职人数同比增长7%,应届留学生规模较2018年翻倍,79.3%手握硕士学历,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岗位需求激增。

但冰火交织的现实同样清晰:制造业与新能源领域海归优先岗占比不足10%,头部企业若效仿董明珠"排斥海归"言论,或将引发人才回流的"寒蝉效应"。

十年海外求索,难道只为归来当‘嫌疑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国家出台留学生回国福利政策,一线城市直接落户,二线城市 "倒贴" 抢人,而格力的封闭策略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董明珠的 "海归间谍论" 本质是 "封闭思维" 与 "全球化竞争" 的碰撞。

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安全需求可以理解,但将个体风险上升为群体标签,既是对人才的不公,也是对创新的遏制。

这支"知识摆渡"队伍的未来航向,或许就藏在历史中。

既有两弹一星时期"把论文写在戈壁滩"的报国热血,也需构建更包容的创新生态,让跨越山海的知识浪花,真正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江河。

«——【·中国企业如何端稳开放与安全的鸳鸯锅·】——»

吃火锅讲究荤素搭配,搞企业也得学会端稳开放与安全的鸳鸯锅。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倒像往滚烫的汤底里撒了把花椒——呛得慌,但仔细咂摸也能品出些管理哲学。

制度才是金钟罩,比贴标签靠谱得多,华为给核心技术岗套上"技术沙箱",既让海归人才放手创新,又像给保险箱装了指纹锁。

比亚迪的保密协议厚得像菜单,但照样能尝遍五湖四海的"食材",反观某些企业,活像守着老汤底拒绝新调料,结果既没防住风险,还饿瘦了创新力。

企业家当掌柜的,得明白吆喝和掌勺的区别,格力董小姐的"强IP"本是好招牌,但把个人偏见当店规公示,就像往清汤锅倒麻辣油,呛得顾客直咳嗽。

看看阿里专门给海归开的"人才加速营",这才是既保风味又聚人气的经营之道。

这出争议倒像面照妖镜:防风险不是砌高墙,而是练就火眼金睛。

国家"聚天下英才"的火锅宴正热气腾腾,企业要做的,是备好漏勺捞精华,调好蘸料辨真味。

毕竟,全球化的火锅江湖里,拒绝香料的企业,迟早要输给满汉全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间谍   华为   新能源   留学生   海归   言论   团队   风险   人才   财经   企业   董明珠   胡锡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