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许倬云:学问、性情与是非的闲说

王海歌

2025年秋初,美国匹兹堡的风带走了许倬云先生的呼吸,九十五载光阴在历史长河里轻轻落笔。学界叹惋:这位通透说史者,终究成了自己书写的历史的一部分。

许先生的学问如深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万古江河》等著作,读书人能品出肌理,寻常人也能舀起清冽。他看历史不设墙,总推开窗看邻院阴晴,以跨学科目光比对文明轨迹,在全局坐标系里校准中国脉络。“文化三原色”的比喻,恰似把老家底拆开重拼,让后辈在熟悉中见陌生,在陌生中认亲切。

他的性情如未经打磨的玉,自带棱角与温润。自幼身弱,拐杖伴终身,却藏着不服输的劲:念书时对己如淬火,成绩拔尖;拖病体往考古工地跑,蹲土中扒瓦砾,要亲眼见历史褪去文字伪装。这份执拗像江南竹,风再狂也只弯不折。见今人在机器里打转,把心味熬成速食汤,便急着念叨,盼大家回望老祖宗念想,热肠如街坊唠叨,粗糙里全是真性情。

文化路上,他专做“搭桥”事:为两岸学人牵线,让书斋声越海峡相和;见年轻人畏厚书,便对着镜头把历史讲成家常,像说祖父往事,让老道理溜进年轻心里。

人红是非随。李敖曾掷尖刻言语,说他过誉王世杰、逼女秘书为舞女。这些真假掺半的话如巷风,刺耳却未必属实,却在一些人心里结了疙瘩。学者与当权者打交道,难免周旋,如旧文人给衙门写稿留三分余地——是圆滑还是无奈?如雨后石板路,唯踩过者知湿滑分寸。

更有人琢磨他的话,“认同文化中国”等句如多棱镜,有人见故土念,有人怒其不认当下。其实那代人心里的中国是千层底:有唐诗宋词绣的花,有战火烧的痕,有高楼景,哪层都浸着体温,哪层都舍不得丢。或许他只念文化根须,盼两岸共饮一江水,话锋太巧,让听者各取所需。

说到底,许倬云像块老玉,温润藏杂色,恰是杂色见岁月真。他一辈子如厚书,每页各有注解。身体困于方寸,精神却走了最远的路。评价不必急分黑白,泡壶茶品他的书,便懂人事原是太极图,黑白相藏。

他走后,网上吵嚷如未关窗:有人赞《万古江河》为清流,有人红着眼咒骂。如巷口老槐,一边繁茂一边枯,风过各有声响。网络事大抵如此:说他是大家,便有人找错字;说他立场偏,偏有人记起他讲《诗经》时眼里的光。吵如茶馆评话,散场茶尚温,故事已各人各记。

许先生终究去了。他这本厚书,有人合页叹息,有人仍指页争论。其实历史如秋苇荡,风来苇动,根早扎土里。

他晚年在《经纬华夏》后记写“余白”,说著作是“未完成的拼图”。这种清醒恰是箴言——95年生命证明:身体残缺可被精神丰盈填满,时代动荡敌不过内心坚定,历史厚重终成当下力量。他说的“往里走”,已成千万人心中的锚,在晃荡时代系住无数漂泊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历史   性情   学问   是非   中国   文化   杂色   匹兹堡   温润   江河   苇荡   两岸   热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