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一起海上劫贡船的事件,彻底断送了明郑政权与琉球王国合作抗清的可能。当郑成功之子郑经试图逼迫琉球入贡时,他没想到,这一举动反而将潜在的盟友推向了清朝的怀抱……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政治风云中,南明残余势力与清朝展开了拉锯战,其中以郑成功家族家族为首的“明郑政权”成为抗清的重要力量。
当时,位于东海之上的琉球(今日本冲绳)乃是明朝的藩属国,在这一场历史洪流中被卷入了政治的旋涡。

于是,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盘踞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曾经试图联合琉球抗清,形成“反清复明”的海上同盟。但真实历史比较残酷,明郑政权与琉球不但没有合作,反而与明郑政权爆发了严重的外交冲突,结为“血海深仇”,导致合作抗清和反清同盟是根本不可能达成。本文就解释这一切的缘由。
位于东海之上的琉球(今琉球群岛,1372年起为中国藩属国,1879年被日本强行吞并),处在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依东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组成,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
琉球自1372年起成为明朝藩属国,朱元璋赐“闽人三十六姓”助其发展,使其成为东亚海上的“万国津梁”贸易枢纽,明清两代朝贡达886次。但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后,琉球陷入‘两属’困境——表面仍向中国朝贡,实则受萨摩藩控制。1644年明清易代后,琉球初期奉南明年号,本是明郑的潜在盟友,却因明郑的一次鲁莽行动彻底反目。

话说到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派兵三千,出动战船100艘,入侵琉球,强迫琉球向日本称臣纳贡,琉球进入“两属”时期。
当时,萨摩军登陆后一路烧杀劫掠,将琉球珍宝一扫而空,还将琉球国王及其宗室、大臣等百余人押送到鹿儿岛囚禁。
后来,德川幕府为防止西南强藩坐大,在囚禁琉球王两年五个月后将其放回。但萨摩藩仍割琉球的占奄美列岛等五大群岛,并对琉球继续敲诈和勒索。
于是,琉球王国在日本萨摩藩的实际控制下,形成表面独立、实则附庸的局面。这解释了为何琉球在明清改朝换代的时代,为什么对大清和明郑政权都保持暧昧合作态度的根本原因。

如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巩固统治合法性,积极争取原明朝藩属国承认。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首次遣使招谕琉球,但琉球国王尚贤拒绝接受,仍奉南明永历年号;这一举动表明,至少在初期,琉球在道义上倾向于延续对明朝的忠诚。
虽然有合作基础存在,但是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在战略位置来看,琉球位于台湾与日本之间,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要冲。如果明郑能与琉球一直合作,可获得通往日本的贸易中转站,增强抗清实力,但一次贸易冲突中断两者合作的可能性;这一起贸易冲突,叫做“萧启劫贡船”。
1662年郑成功刚收复台湾,明郑正遭遇清朝“迁界禁海”,物资极度短缺。当年琉球贡船赴福州朝贡时,被悬挂郑氏令旗的萧启部拦截——据《中山世谱》记载,萧启以“未纳通行费”为由扣押船只,抢走硫磺、苏木等贡品,扣押了船上的琉球使臣和船员。
更严重的是,萧启为了 “惩罚” 琉球归顺清朝的行为,竟下令焚烧贡船,导致多名琉球船员葬身火海。

当消息传到琉球之后,举国震惊。琉球国王愤怒又是恐惧。他没想到“同为华夏后裔” 的明郑政权会如此残忍。为了平息事件,琉球一方面向清朝上书告状,请求清朝出面主持公道;另一方面,不得不加强沿海防御,以防明郑水师再次袭击。
但当时明郑政权第二代掌门人,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不仅没有惩罚萧启,反而称赞他 “为明廷出了一口恶气”,这让琉球与明郑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如果说萧启劫贡船是局部冲突,那么郑经后续的行为,则彻底断绝了双方合作的可能。
当时,琉球立即派使者对清政府告状,这也是1663年清朝加速了对琉球的正式册封,琉球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更加稳固。

作为举着复兴明朝旗帜的明郑政权掌权者——郑经见状,嫉妒又是焦虑。郑经知道,此时的明郑政权为了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急需外部支持;琉球作为东亚的贸易枢纽,如果能迫使琉球定期朝贡,不仅能获得物资补给,还能扩大 “反清复明” 的影响力。
于是,郑经派遣使者携带书信前往琉球,书信的语气强硬,要求琉球国王彻底断绝和清朝的宗藩关系,转而向明郑政权入贡,甚至威胁道:
“若不从,将派水师踏平琉球群岛”。
当时,面对郑经的霸道式要求,琉球国王尚质陷入两难的境遇,但最终还是拒绝郑经的强硬入贡的要求。
琉球的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接受清朝的册封,君臣名分已定,不能随意更改。琉球的国力弱小,清朝国力强大,如果背叛清朝肯定遭遇报复,明郑政权远在台湾,在那帆船航海的古代,是很难在海上迅速提供保护。而且,琉球的转口贸易依赖与清朝的往来,若断绝关系,国家经济将彻底崩溃。

最为重要,就是琉球在日本萨摩藩的控制下,失去了失去外交自主权。萨摩藩为维护与清朝的贸易渠道,不允许琉球公开与明郑合作抗清。
为了表达拒绝做明郑藩属国的决心,琉球不仅驱逐明郑使者出境,还亲自上书给清朝,详细汇报了明郑掌权者——郑经的逼迫行为,请求清朝派军队加强对琉球的保护。
郑经看到琉球如此不识抬举,勃然大怒;却由于军力有限,没能真正出兵攻打琉球,双方的仇恨却进一步加深。
从各种因素分析,明郑集团与琉球“合作抗清” 是不可能的。由于明郑政府的海盗抢劫琉球劫贡船的行为、威胁入贡等行为,彻底摧毁了明郑延续明朝正统的道义形象。在琉球眼中,明郑不是“抗清义士”,却是威胁国家安全的海盗集团。

在琉球琉球官方记载中,明郑政权始终未被视为“明朝正统延续”,却被归为“倭寇”一类的“东洋海贼”。
《中山世谱》直言:“郑氏虽托明裔,实则海盗也。劫我贡船,辱我国使,悖逆天理,岂可与共?”
在军事上考虑,琉球国小力弱,常备兵力不足三千,海军仅数十艘中小型船只,无法对明郑政权形成实质支援。如果支援明郑,反而可能引来清军报复,牵连琉球。
相比之下,清朝虽为满清的异族,但尊重琉球的内政,允许其如朝鲜一样藩属国,“自治如故”,且提供军事安全的保障。因此,琉球最终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倒向了大清。
因此,明郑与琉球的冲突,绝非偶然,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乱世中“正统”与“生存”的深刻矛盾。
明郑政权的郑成功子孙虽高举“反清复明”大旗,但在对外交往中,手段强硬,缺乏怀柔政策,忽视小国尊严与实际利益。最终,不仅未能争取到潜在盟友,反而将琉球推向清朝怀抱。

琉球的选择,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在强权博弈中,小国未必追随所谓的政治“理想”,却更倾向于能带来稳定与安全利益的选择。
因此,琉球和明郑政权缺乏合作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抗争,不仅需要武力,更需要道义与人心。
#澎湖海战#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