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1日早上七点半,老哥,那盒子里到底是什么,怎么又是警卫又是专车?”机场行李员小陈忍不住低声嘀咕。眼前,两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泪流满面,紧紧交换着一个深色木盒,旁边的工作人员神情肃穆、目光警惕,显然那只盒子比任何行李都珍贵。
木盒里是一位烈士的骨灰。老人来自台湾,姓萧,手里紧抱的,是他三十多年前牺牲的妹妹——萧明华。五天后的文件写得明白:中央批准为她补办追悼会,并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消息一出,很多在场者倒吸冷气:什么样的女性能够获得如此规格?
时间拨回一甲子。1922年,嘉兴孝子桥河畔,一间手工织袜作坊灯火通明。老板萧子山与妻子忙完生意,还要替顾客赶订单,最小的女儿蹲在门槛边淘米、洗菜。她叫萧明华,家里人唤她“华宝”。家道艰难,她却性子要强,常对兄长说:“总得有人把日子撑过去。”
日子并没因为勤劳而温柔,她跟随破产的作坊辗转开封、重庆。空袭警报响个不停,师范课堂挪进防空洞,洞里学生照样朗诵《松花江上》。萧明华在昏暗灯光下读到《新民主主义论》,心里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国家得有出路,个人才有明天。
1943年,她进入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听台静农、李霁野讲鲁迅,写散文寄给《黄河》月刊,被谢冰莹盛赞“最有前途”。可写作并非最终归宿。北平师范学院复校后,她转学北上,结识心理学讲师朱芳春——地下党员、后来改名“于非”。朱言简意赅:“想做事,得先看准,再豁出去。”从那天起,萧明华的笔尖开始为另一条战线服务。
1948年秋天,她受聘赴台湾师范学院教国文,同时进入《国语日报》兼职。表面是青年女教师,暗地里却将数百份台湾及沿海岛屿防务情报写成蝇头小字,藏进行李夹层。她近视严重,只能贴着纸,一笔一划,不得不说,这活儿比写小说费眼多了。1949年6月,于非把整包资料送回北平,接待人员一句话:“越详细越好。”二人当即答应:“办得到。”
新中国成立当天,四名潜伏者在台北一间小屋围坐收音机。《东方红》旋律刚响,萧明华激动得打翻茶盏。她举杯:“光明就在这儿,不远。”然而危机同时逼近。1950年初,同志郑臣严、王隆煜被捕,特务迅速顺藤摸瓜。2月4日深夜,陌生人敲门找“于副总编”。在亲人掩护下,于非翻窗逃走。萧明华却停下脚步:“敌人掌握多少不清楚,我若跑,事情全穿帮。”她选择独自留下。
两天后,她仍照常在课堂讲《正气歌》。当晚十一点,特务破门而入,她淡定披上旧旗袍,在窗边留下一句暗号:“再带七粒鱼肝油。”嘉兴话“七”与“去”同音,“鱼”与“于”同调,家人瞬间领会:于非,赶紧撤。暗号成功送出,可萧明华再无退路。
监狱里,她遭遇电刑、棍刑,始终一句口供未泄。看守威逼:“认个错求活路。”她冷冷回敬:“支持共产党有错?没有!”1950年11月7日晚,她替即将获释的难友赶织毛衣,梳理被打断多次的手臂后仍坚持起针。凌晨,牢门打开,她整理发髻,平声轻语:“各位保重。”押赴马场町刑场前,她提笔写下绝笔信,仅十一行。沙丘下,行刑官呵斥跪下,她突然挣脱,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三次——二十八岁的生命定格。
消息隔海而来,家人悲恸,却只能在台北荒郊草草安葬。三十年后,海峡局势松动,兄长萧明柱已是花甲,念叨一句:“把阿妹接回家。”手续繁琐,他拄着拐奔走半年,终获许可。1982年9月,他带着那只木盒踏上北京航班,另一位从大陆赶来的长兄在停机坪迎接。两人相拥而泣,那一幕被过路旅客误认是普通团聚,却不知国家安全部人员早已守候,只为保证烈士遗骨顺利抵京。
中央很快批示:对萧明华烈士恢复名誉、补开追悼会、安葬八宝山。追悼会那天,挽联写道——“骨血化江山,巾帼何惧马场夜;丹心照海峡,青史长存孝子桥。”曾经的秘密情报员,终于以公开身份列入英烈名册。参加仪式的机场小陈隔着人群望见棺椁,低声说:“原来那盒子,是英雄回家。”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