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叫陈若琳。没错,就是那个在2024巴黎奥运会上,看着爱徒全红婵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拿下女子单人十米台金牌后,在场边紧紧拥抱她的那位美女教练。
1992年,陈若琳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家庭。但在她才3岁,刚刚记事儿的时候,家里就散了。父母离婚,这在那个年代不算小事。更让人揪心的是,母亲带着哥哥远走高飞,去了加拿大;父亲呢,也很快有了自己的新生活。一夜之间,一个3岁的娃娃,就成了没人要的“拖油瓶”。
幸运的是,她还有姥姥姥爷和舅舅。 姥姥陈桂英看着孤苦伶仃的外孙女,心都碎了,二话不说就抱回了家。后来,为了让她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家”,姥姥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陈若琳过继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陈若琳的舅舅唐华。
于是,一个奇妙的家庭关系诞生了:姥姥姥爷变成了爷爷奶奶,舅舅舅妈成了爸爸妈妈。 这一声“爸妈”,陈若琳叫得心甘情愿,因为这份爱,是实实在在的。多年后,她面对镜头,斩钉截铁地说:“舅舅舅妈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小时候的陈若琳,身体特别弱,是医院的常客。为了让她身体能壮实点,舅舅,也就是她的养父,就把她送去了南通儿童业余体校。一开始只是想让她练游泳强身健体,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竟然为一个未来的跳水女皇,推开了命运的大门。
在体校,教练高峰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四肢修长、水感极好的小姑娘。第一次试着跳水,别人都得适应半天,她扑通一下进水里,竟然自己就游回来了。高峰教练当时就惊了:这孩子,是天才啊!
天才,也得靠汗水浇灌。从市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陈若琳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这背后,是每天上千次的重复训练,是身上数不清的伤病。尤其对女孩子来说,发育期是跳水生涯一道最难迈的坎。体重增加,力量变化,很多天才少女就折在了这里。
陈若琳也遇到了。为了控制体重,她曾经整整一年没吃过晚饭,看见零食都得绕着走。这种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有一次,因为状态实在太差,国家队领队,也就是“铁娘子”周继红,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她骂了一顿。这一骂,反而把陈若琳骂醒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行?
然后,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家门口的奥运会,全国人民都盯着呢。当时女子十米台这个项目,中国队已经连续两届奥运会没拿到单人金牌了,压力山大。16岁的陈若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主场作战。
决赛那天,她顶住了!最后一跳,她像一颗出膛的炮弹,扎进水里,水花小到几乎看不见,裁判当场就给出了4个满分。 那个瞬间,整个水立方都沸腾了。“水花消失术” 这个词,从那一刻起,就和陈若琳这个名字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她不仅拿下了这枚宝贵的金牌,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从那以后,陈若琳的人生就像开了挂。20岁的时候,她的世界冠军头衔已经累积到了十几个,创造了女子十米台双人项目多次连冠的恐怖纪录。她成了继伏明霞、郭晶晶之后的又一位“跳水皇后”。
就在她声名鹊起,成为国民英雄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她的亲生母亲。
这个在她生命里消失了近20年的女人,看着电视上光芒万丈的女儿,后悔了,辗转联系到陈若琳,希望能认回这个女儿。
这事儿,搁谁身上不纠结?一边是血缘,一边是近20年的养育之恩。
这时候,最伟大的,还是她的养父母,也就是舅舅舅妈。他们劝陈若琳:“不管怎么说,她都是生你的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正是这份宽厚和爱,让陈若琳最终选择了原谅。她和生母见了面,但那份感情,终究是淡了。对她来说,家,就是那个从小把她捧在手心里的地方,爸爸妈妈,就是为她付出了一切的舅舅舅妈。血缘固然重要,但陪伴和爱,才是定义“家人”的唯一标准。
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陈若琳作为运动员的最后一战。当时她满身伤病,脖子、后背、腰,几乎没有一处是好的。每一次翻腾和入水,都伴随着剧痛。但她还是和搭档刘蕙瑕一起,拿下了女子双人十米台的金牌。这是她的第五枚奥运金牌。站在领奖台上,她哭得像个孩子。这一次,是为了告别。
退役后,她没有离开跳水,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当教练。为什么?她说,在全红婵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同样是年少成名,同样是惊世天才,也同样要面对发育期的挑战和外界的巨大压力。
她太懂全红婵要经历什么了。所以,她把自己的所有经验,包括如何控制体重,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克服伤病,都倾囊相授。赛场上,她是严厉的陈教练;赛场下,她是会给“婵宝”拧瓶盖、整理衣服的“琳姐”。
从东京到巴黎,全红婵的状态有过起伏,也面临过发育的困扰,但陈若琳始终像一座山一样,稳稳地站在她身后。所以我们看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全红婵顶住压力,卫冕了单人冠军。夺冠后,她第一个奔向的,就是陈若琳。那个拥抱,是两代跳水女王之间的传承。
童年的不幸没有将她击垮,反而磨砺出她坚韧的意志。她把所有的苦,都变成了跳向更高处的垫脚石。
她也重新定义了“家庭”。那个给了她全部爱的家,是她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她所有力量的来源。而面对曾经的伤害,她选择了宽恕,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现在,作为教练的陈若琳,正在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体育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她的传奇,并没有因为退役而结束,而是在她的弟子身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闪耀。这,或许比再多拿几块金牌,更有意义。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