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久冻的肉会致癌?看完央视的实验你就明白了,快来学学!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前言·】——》

冰箱里冻了好几个月的肉,你是不是也习惯“随手拿来就吃”?可你真的了解这些久冻肉的风险吗?

央视做了一个实验,把市面上常见的冷冻肉都拿去检测,结果让人心里一紧——一些不起眼的变化,竟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长期食用,会不会真的增加患病几率?背后的真相,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冰箱里的“安全感”。

冰冻世界里的细菌生存战

许多人以为低温环境下细菌会被"冻死",所以冷冻的肉类可以无限期保存。

实际上,冷冻只是让细菌进入"休眠状态"它们并没有死亡。

冷冻环境只是抑制了细菌的活性,一旦温度回升,特别是在解冻过程中,细菌会迅速苏醒并开始繁殖。

央视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反复冻肉中的细菌变化。

实验表明,细菌在适宜温度下每20分钟就可以复制一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想象一下,一块肉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细菌数量可能已经成倍增长了6次!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莱茵TUV工程师晏秋鸿强调:"微生物是导致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不要反复冻肉。"

很多人习惯用热水快速解冻,或者直接放在厨房台面上自然解冻几小时。

这些方法都给细菌创造了绝佳的繁殖环境。

长期冷冻的健康代价

"冻肉不会致癌"是专家的共识,冷冻过程中不会产生致癌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冷冻的肉类就完全安全无忧。

实际上,肉类在冷冻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冷冻时间越长,肉类中的脂肪越容易氧化,产生过氧化物。

这些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加速衰老过程。

此外,蛋白质在冷冻过程中会逐渐变性,部分维生素也会流失。

这就是为什么长期冷冻的肉类口感会变差,肉质变柴,有时还会出现异味。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肉类在冷冻前已经有细菌污染,冷冻后这些细菌虽然暂时不活跃,但它们已经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解冻后依然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不为人知的冻肉保存秘诀

肉类应该分小块独立包装,这样不仅能加快冷冻速度,还能避免反复解冻的情况——用多少,取多少。

包装材料的选择也很关键。普通塑料袋容易导致"冻伤",肉表面出现白色冰晶,影响品质。

最好使用专业的食品保鲜袋或真空包装,尽量排出包装中的空气。

很多人习惯先用水清洗肉类再冷冻,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

水分会在冷冻过程中结冰,破坏肉的细胞结构。

正确的做法是:肉类购买回来后,不要清洗,直接分割包装后放入冰箱速冻室。

冰箱的温度设置也很重要。

家用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这个温度能有效抑制大多数微生物活动。

生熟肉类的分开存放不容忽视。生肉中的细菌可能通过包装材料的微小缝隙污染熟食,所以最好在冰箱中划分区域,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反复解冻的致命风险

很多人为了节约,会将吃不完的解冻肉重新放回冰箱。

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每次解冻过程都是细菌快速繁殖的黄金时期,而重新冷冻并不能消灭这些新繁殖的细菌,只是让它们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央视实验显示,反复解冻的肉类中,细菌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些细菌在分解蛋白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包括胺类和硫化物,这些物质是导致肉类变质、出现异味的主要原因,长期摄入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不同肉类的冷冻耐受性也不同。

一般来说,红肉类如牛肉、羊肉理论上可保存10-12个月,禽肉类如鸡肉、鸭肉可保存8个月,而海鲜类则只能保存4个月左右。

但专家都强调,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3个月内食用完毕。

科学解冻拯救营养与口感

常见的解冻误区包括:用热水快速解冻、放在室温下长时间解冻、解冻后又重新冷冻等。

这些做法都会大大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最安全的解冻方法是将冻肉放入冰箱冷藏室,让其在4℃左右的低温环境中慢慢解冻。

虽然这种方法需要较长时间(一块厚度为2.5厘米的牛排可能需要12小时),但能最大限度保留肉的营养和口感,同时将细菌繁殖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时间紧急,可以使用"冷水浸泡法":将密封包装好的冻肉放入冷水中,每30分钟更换一次水,这样可以加快解冻速度。

一块约500克的肉块通常只需1-2小时即可解冻。

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加入少量食盐,利用盐的渗透压原理加速解冻过程。

微波炉解冻也是一种选择,但要注意使用"解冻档",避免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加热烹饪而其他部分还未解冻的情况出现。

《——【·结语·】——》

冻肉安全问题关乎每个家庭的健康。虽然冻肉不会致癌,但不当的冷冻和解冻方式确实会带来健康风险。

最好的建议是:买多少,吃多少,避免长期冷冻和反复解冻。如果必须冷冻保存,记得分小块包装,科学解冻,尽快食用。

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认知和良好习惯的配合,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安全地享用美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养生   央视   细菌   冻肉   肉类   健康   冰箱   过程   温度   营养   风险   口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