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到10月中旬,一桩百亿级芯片企业被强占的事儿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
中资100%控股的荷兰安世半导体,短短15天就被当地政府变相夺走控制权。
这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后续的反制,直接把荷兰和欧盟逼到了谈判桌前。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中资收购安世说起,不把前因讲透,就没法理解荷兰这波操作有多不讲理。
2016年那会,新能源汽车刚开始火起来,中国资本就盯上了车规级芯片这个赛道。
他们看中了荷兰一家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芯片企业,2016到2017年间完成收购,给它改名叫安世半导体。
本来是笔挺有眼光的投资,但初期并不顺利。
中国资本在金融领域很擅长,可碰到高科技企业管理就有点力不从心。

安世刚被收购的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无奈之下,国内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出手了,几次收购后,2018年实现了100%控股。
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一百万量,市场需求一下就起来了。
有了闻泰科技的加持,安世半导体像是开了挂。
产能和利润蹭蹭往上涨,不光成了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车规级芯片企业,还为荷兰当地提供了大量岗位和税收。
本来是双赢的局面,谁也没想到隐患早就埋下了。

为了让企业经营稳定,中方没动安世原来的外籍管理层。
当时可能觉得这样能减少摩擦,毕竟这些人熟悉当地市场和技术团队。
本来想的是稳扎稳打,后来发现这步棋成了日后的大麻烦。
这些外籍高管心里始终觉得企业是中资的,早晚会受美国制裁影响,没跟中方商量就私下找了荷兰政府。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外籍高管更慌了。

荷兰政府趁机抛橄榄枝,说只要满足四个条件,就给安世发“免死金牌”避开制裁。
这就好比租客背着房东,跟别人商量怎么处置房子,闻泰科技当然果断拒绝了。
时间到了2025年9月,局势突然升级。
29号美国刚宣布把安世纳入制裁范围,30号荷兰就冻结了安世的资产。
10月1号,那些外籍高管提交紧急调查申请,下午法院就发了禁令。

12号法庭直接裁决,安世的股权由荷兰人托管,中国CEO的职权也被暂停。
在办事效率出了名不高的欧洲,能在15天内完成这么多流程,把一家百亿企业拿下,说没有长期预谋谁都不信。
荷兰首相斯霍夫后来还辩解,说这事儿是针对失职的CEO,不是针对中国。
可法院公布的文件明明白白显示,这就是美国在背后安排的,荷兰不过是当了回棋子。
最有意思的是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直接被欧洲网友骂成了“小丑”。

大家都觉得是他主导了这起“抢劫”,把芯片供应链搅得天翻地覆。
毕竟安世是大众、宝马这些欧洲车企的核心供应商,芯片断供对车企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荷兰可能觉得,事后给闻泰加点钱就算“双赢”了。
他们没料到,中国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猛。
外交部、半导体协会第一时间就声援闻泰科技,给荷兰施加外交压力。

10月4号,商务部发布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向境外出口相关产品,安世中国随即宣布独立运营。
更关键的是10月9号出台的稀土出口新规,只要境外产品含0.1%的中国成分,出口就得审批,荷兰的申请还要重点研究。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荷兰的软肋上,稀土是制造芯片的关键原材料,中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很强。
有人说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安世大部分芯片的封装测试都在东莞完成,车规级芯片用的28纳米或14纳米制程,国内已经能搞定。

安世中国整合产业链后,完全能自产自销,虽说营收可能下降,但活下去没问题。
荷兰那边就不一样了,短期根本找不到替代产能。
欧洲车企可等不起,汽车产业占欧洲GDP的8%,关联着1400万从业人员。
到10月20号,欧洲车企就开始集体向荷兰政府施压,逼着他们跟中国求和。
如此看来,荷兰是彻底陷入了被动。

他们抢过去的只是安世的总部和设计团队,核心的产能和市场都在中国手里。
没有中国的产能支撑,荷兰手里的安世就是个空壳子。
欧盟内部对荷兰的不满也越来越多,毕竟大家都要为荷兰的冲动买单。
面对荷兰的求和,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不豁免、不谈判,必须无条件纠正错误。
毫无疑问,这事儿让欧美看清了一个事实,原来那个忍气吞声的中国已经变了,不再吃恃强凌弱那一套。

说到底,荷兰这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本来想跟着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结果把自己拖进了泥潭,还连累了整个欧盟的汽车产业。
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跟中国打交道,得守规矩讲诚信,搞霸权那一套行不通了。
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选哪条路,全看自己怎么选。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