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油年糕”到“奶皮子糖葫芦”,网红食品的商业周期有多长?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周淇然

售价飙至98元,原料价格翻三倍,日产2000张仍供不应求——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在消费端与供应链同时掀起巨浪。这支看似普通的糖葫芦,已不再是小吃,而是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社交货币,以及风口上的商业博弈。

上海长宁区,一家店铺的奶皮子糖葫芦卖到98元一串,依然一盒难求;在杭州、南京、武汉等地,购买奶皮子糖葫芦的排队时间长达三小时;北京牛街的初代网红店,排队更是“三小时起”。

这股热潮席卷全国的同时,奶皮子原料价格翻倍,厂家产能告急,而第一批“受害者”已因过量食用付出健康代价。

网红效应:南北融合的消费奇观

奶皮子糖葫芦今冬能成为“顶流”,背后是一场地域食材与传统小吃的巧妙碰撞。

这款小吃将内蒙古的传统乳制品奶皮子与经典糖葫芦结合,创造出一种南北融合的新奇体验。它的形态多样:有的在传统糖葫芦外层贴一层奶皮子;有的将山楂对半剖开,中间夹上干噎酸奶。

还有更多创新版本,把山楂换成阳光玫瑰、草莓、无花果甚至榴莲等水果,再贴合奶皮子,几乎集齐了所有网红元素。

在社交平台上,奶皮子糖葫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密码”。小红书上关于“奶皮子糖葫芦”的笔记已过万,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榜首。

抖音上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小红书上相关笔记达十几万篇。只要将奶皮子糖葫芦的图片摆在首页,就能轻松获得点击量。

排队经济:从街头小摊到茶饮跨界

奶皮子糖葫芦的火爆程度,从各地的排队盛况可见一斑。

在上海娄山关路的一家店铺,因现场排队人数过多,影响了周边小区居民进出,甚至惊动了派出所前来调解。该店最终不得不改为线上取号销售,取消线下直接购买。

在济南的一家糖葫芦店,周六下午排队队伍就已延伸一百多米。深圳有门店因奶皮子糖葫芦爆单,不得不暂停接单。

敏锐的茶饮品牌也迅速抓住了这波流量。乐乐茶给此前推出的“雪顶山楂草莓奶皮子”加上了“糖葫芦”后缀,这一小小改动使产品销量提升了60%,最好的门店一天能卖一百多杯。

南京品牌马伍旺饮料厂快速跟进,上新“青提奶皮子糖葫芦”;专注于草原鲜奶的内蒙品牌牧野晨曦也宣布即将上架奶皮子糖葫芦饮品。

原料危机:奶皮子价格飙升背后的供需失衡

爆火带来的需求刺激,让上游的奶皮子工厂措手不及。

“全世界都在找奶皮子”,成了当下的真实写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我们曾经索样测试过的十几家奶皮子工厂,问了一遍,产能全满,整个内蒙都缺货,即便涨价30~50%,也很难拿到货。”

奶皮子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一周前奶皮子单张价格在10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20元左右。有店家表示,奶皮子一天一个价,且供货极其紧张。

内蒙沁丰诺奶皮子工厂的负责人透露:“工厂的产能是一天1000张,但现在供不应求,11月份订单已全部排满,得等到12月,而且价格偏高极不稳定。”

然而,面对猛然增长的需求,奶皮子工厂却无法快速提升产能。大部分工厂产能较低,“一天能生产500张都算是中型工厂,千张以上的都是大型工厂了”。而且工厂端无法预判奶皮子的热度还能持续多久,不敢轻易扩大产能。

健康警示:糖化脸与消费理性

当奶皮子糖葫芦持续走红时,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

11月5日,“第一批爱吃奶皮子糖葫芦的‘受害者’出现了”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最近彻底迷上了奶皮子糖葫芦,每天下班都得买几串解馋。

吃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差,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原来是糖分摄入超标引发了皮肤糖化反应。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解释,所谓“糖化脸”,指的是长期吃高糖、高脂食物后,体内多余糖分和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发生糖化反应导致的。

这种反应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糖化反应不仅会加速皮肤老化,让脸变得暗沉、松弛,还是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等健康问题的潜在诱因。

金晖主任提醒,这款网红美食并非人人能吃,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肥胖或有代谢综合征的人,需要严格控制体重的人,以及乳糖不耐受、对奶制品过敏的人群都不适合食用。

商业逻辑:社交价值与网红生命周期

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展示了网红经济的商业逻辑。

从事餐饮连锁品牌运营的王经理分析,奶皮子糖葫芦的成功在于“不改变糖葫芦的核心形态,只在食材搭配和口感上做加法,既降低了消费者的接受门槛,又创造了打卡价值”。

餐饮专家指出新的网红公式:“故事+颜值+社交属性=定价权”。雪白奶皮与鲜果糖衣的撞色设计,精准狙击了Z世代的打卡需求。

购买奶皮子糖葫芦的动机呈现明显分层:20-30岁年轻人占50%,直言“为发朋友圈付费”;亲子家庭占30%,满足孩子好奇心;游客群体占20%,接受“略贵但特别”的定位。

然而,网红食品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2023年,一米长的“巨型糖葫芦”成为网红打卡道具,但热度仅维持了两个月,新鲜感过了销量就下来了。

同样,奶皮子糖葫芦也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一款产品火了,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仿制品”。

产业思考:从网红到长红的距离

奶皮子能否像“厚乳”“珍珠”一样,成为茶饮的下一个超级原料?很多行业人表达了不同看法。

“不管有没有这个风潮,奶皮子都是一个很好的原料,相比于酸木瓜、刺梨等地域产品,奶皮子的生命周期更长,因其口感中性,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未来可能成一种秋冬季节性原料。”乐乐茶研发总监王佳慧分析。

但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奶皮子是好东西,但门槛太高了,想要大规模流行还有困难。”

首先是定义不清,标准不明。去年流行的“奶皮子酸奶”与今年制作奶皮子糖葫芦使用的传统奶皮子并不是同一种产品。去年流行的原料是“奶皮子酸奶”,它是牛奶在发酵过程中,质量较轻的脂肪上浮,形成一层乳脂薄膜。

而今年的奶皮子糖葫芦,使用的是内蒙传统的奶皮子,是鲜牛奶在低温熬煮过程中自然凝结的蜂窝状奶皮,“8~12小时才能熬一锅”。

成本也是阻碍奶皮子普及的重要因素。在内蒙,传统的奶皮子大约需要3至3.5公斤鲜牛奶,才能制作出1斤左右的奶皮子,耗时长、成品率极低。

涨价之前,一公斤奶皮子大概200元,一杯即便只用10g,成本在2元左右,现在涨价后,成本更高了。这对于很多品牌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奶皮子在茶饮圈的旅程,是中国消费市场创新的一个缩影:源于地域,热于社交,成于供应链。它的走红,再次验证了地方特色食材的巨大潜力。

从“黄油年糕”到今天的奶皮子糖葫芦,它们都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味蕾和社交需求。但当猎奇心理褪去,所有网红食品终将回归商业本质。(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奶皮   黄油   糖葫芦   年糕   周期   食品   商业   内蒙   工厂   社交   产能   原料   价格   传统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