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九纬路附近的辽宁考古博物馆,实地体验这座东北地区首家以考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展览以考古出土文物为核心,强调“出土地点明确、学术价值突出”的藏品属性,与综合博物馆形成差异化定位。
当前推出的三个主题展览分别为:
《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聚焦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通过实物、文献与多媒体手段,呈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同步学科前沿动态,彰显考古研究的时代价值。
《关山·与共——辽宁长城文化展》。以辽宁长城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长城文化内涵,结合考古实证与历史研究,诠释辽宁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通过拟人化叙事与互动体验,将红山文化转化为生动故事,激发青少年对考古学的兴趣,培养文化传承意识。每个展厅单次最大承载人数为30人。
展厅中,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仿铜陶礼器被摆放在了显著位置,它们整齐划一,造型别致,共同讲述战国时期,辽西这片大地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交流。
东大杖子古墓群是战国时期的一处古遗址。1999年,东大杖子古墓群被发现,此后,考古人员展开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成套的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铜车马器、兵器、仿铜陶礼器、玉器,以及嵌金曲刃青铜短剑等珍贵文物。此前,虽有一些东大杖子出土文物在其他博物馆展出,但像这次成套展出反映当时礼制制度的“七鼎六簋”,尚属首次。
独立展柜中,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一个高不足3厘米的“石雕跽坐人像”借助全息数字技术进行360度展示。作为红山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石雕跽坐人像”双膝弯曲,臀部坐在脚踝上,珍贵且魅力十足。据悉,这件文物在考古工地的临时展厅中也是重点展品,此次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博物馆。
作为“小而美”“小而精”的考古研学中心,辽宁考古博物馆依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力量,打造了一支由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策展人、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讲解团队。讲解员以深厚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观众提供科学、严谨的解惑服务,推动考古知识的大众化传播。
辽宁考古博物馆的成立,填补了东北地区考古专题博物馆的空白,为区域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接触考古学、理解地域文化的窗口。通过专业化展览与沉浸式教育,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辽宁考古70年来的辉煌成就,更诠释了东北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积石冢是红山文化典型标志之一。什么是积石冢?积石冢又是如何建造而成的?“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展”在积石冢模型的旁边,特意通过屏幕,用一段时长2分钟的动画视频,生动模拟展示了积石冢营建全过程。
红山人是红山文化的主题。红山人到底长什么样?他们的死亡年龄有多大?他们都患有什么疾病?为了让青少年儿童了解这些隐藏在文物里的信息,策展人特意设计了“为红山人体检”这个互动环节,观众只要轻触展示屏,就能看到还原后的真实红山人样貌,并看到一张专属于红山人的数字体检表。
博物馆目前处于内容调整、设备调试、程序磨合的试运行阶段,仅接受团体预约参观(预约已排至2025年6月),下一步,博物馆将根据试运行反馈调整展览内容与形式,在完成省文物局备案后逐步向市民开放,满足社会公众参观需求。
【新闻链接】辽宁考古博物馆于2023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隶属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东北地区首家以考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和平区九纬路19号甲。博物馆依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办公楼改造而成,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以“考古学”为核心定位,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及文化交流于一体,致力于为考古同仁提供专业资源,为公众搭建文化桥梁。#沈阳身边事#
【文字来源:辽宁考古博物馆 辽宁日报】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