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狩猎设局:一场大火,烧死了亲孙子,也烧出了大唐将门的黑暗

在唐朝,开国名将李勣(jì)带着年仅 13 岁的孙子李敬业踏上了上山狩猎的行程。山林间,秋风飒飒,落叶纷飞,为这片静谧之地增添了几分诗意与肃杀。

李勣目光坚定地看向孙子,神情严肃地嘱咐道:“记住,要深入林中百步,方能惊动藏匿的猎物。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领略到狩猎的乐趣与精髓。”

看着孙子骑着马,身姿矫健却又透着几分稚嫩,渐渐消失在那茂密的树林里,李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旋即,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 命令手下人顺着风势点火。

身边的人听闻此言,顿时惊愕不已,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其中一人忍不住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国公爷,小公子还在林中啊……” 众人的目光中满是犹豫与不解,实在无法理解李勣为何要下达这样的命令。

李勣见他们面露迟疑,迟迟不敢动手,心急如焚之下,竟亲自夺过火把,毫不犹豫地扔进了树林。

彼时正值秋季,天干物燥,那火把就如同恶魔的使者,一触碰到干燥的枝叶,熊熊烈火便迅速蔓延开来,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吞噬殆尽。眨眼间,整片树林都陷入了一片火海,火势冲天,浓烟滚滚,炽热的气浪扑面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一世英明、战功赫赫的李勣,究竟为何要做出如此残忍的举动,放火烧死自己的亲孙子呢?一个年仅 13 岁的孩子,又能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呢?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缘由?而最后,李敬业又是否能够从这场可怕的火海中成功脱险呢?

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出生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犹如一盘散沙,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试图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年轻气盛的徐世勣,怀着满腔的热血与抱负,与好友单雄信一同投奔了瓦岗军,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征程,成为了李密麾下的一员得力大将。

武德元年(618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李密在一场激战中兵败,无奈之下投降了唐朝。徐世勣审时度势,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深知顺应时势方为明智之举,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所辖州县的户籍献给了李渊。

这份忠诚与识趣,让李渊大为赞赏,不仅赐他姓李,从此他便成为了大唐的一员猛将,开启了为大唐效力的新篇章。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他正式改名李勣

“懋功此人有大才,更难得的是知进退、识时务。” 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勣的这般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精准地概括了李勣的为人与才能。

作为历经隋末动荡,一路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三朝元老,李勣的一生可谓是战功赫赫,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令人瞩目的光芒。

他曾多次率军出征,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薛延陀,每一场战役都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非凡的勇气。在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勋卓著。

《旧唐书》对他更是有着极高的评价:“勣行军用师,多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出李勣在行军打仗时的智慧与谋略。尤其是显庆五年(660 年),此时的李勣已年过七旬,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他依然怀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毅然挂帅东征。

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指挥若定,最终完成了太宗未竟的事业,成功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版图。这一壮举,让他的威名更加远扬,也让他因功被封为英国公,成为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谓位极人臣,荣耀至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且富有筹算的老将,究竟为何会对自己的亲孙子起了杀心呢?这背后的缘由,实在是令人费解,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他聪明伶俐,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群中熠熠生辉。而且胆识过人,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总是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然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李勣却在这个孙子身上隐隐察觉到了一丝不安。

李勣时常暗自观察孙子的一举一动,心中的忧虑也与日俱增。他曾多次忍不住感叹道:“这孩子的面相不好,鹰视狼顾,这种面相的人往往野心勃勃,恐怕日后会给家门带来灾祸啊。”

李敬业的父亲李震听闻父亲此言,大惊失色,连忙说道:“父亲何出此言?敬业虽有些顽劣,但他天资聪颖,只要加以教导,将来必能光大门楣,为家族增光添彩。”

李勣只是无奈地摇头苦笑,他一生历经三朝,见过太多野心勃勃、妄图谋取天下的人,那些人的结局往往都很悲惨。而孙子言行举止中不经意间透出的那份桀骜不驯和不安分,总是让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些人的影子,这怎能不让他担忧呢?

李震以为父亲只是随口说说,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可谁能想到,李勣竟然真的动了杀心。于是,他趁着这次狩猎的机会,故意让孙子深入树林驱赶野兽,在孙子进入树林后,便果断下令纵火烧林。

李勣站在火场边,双眼死死地盯着那片熊熊燃烧的火海,紧握着缰绳的手微微颤抖,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看这样凶猛的火势,年仅 13 岁的孙子一定是在劫难逃了。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等大火渐渐烧尽熄灭后,一个小小的身影竟从那片焦黑的树林中缓缓走了出来。此人正是李敬业,只见他浑身血污,狼狈不堪,但好在并无大碍,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原来,李敬业在林中突遇大火,眼见火势凶猛,来势汹汹,自己又无处可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当机立断杀了马匹,然后迅速躲进了马腹之中。他年纪尚小,身形不大,那马腹正好可以让他容身。就这样,他在马腹中忍受着闷热与恐惧,待到火势渐渐熄灭后,才艰难地爬了出来。

看到孙子安然无恙地走出来,李勣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那眼神中既有失望,仿佛自己的担忧即将成真;又有一丝释然,或许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天意吧。他只是深深地感叹道:“今日天不亡他,若是他日我李氏难逃灭族之祸,那也就是天意了。”

那么,李勣当年的担忧究竟是不是多余的呢?时光流转,就在李勣去世十五年后,他曾经的预言竟如同噩梦成真一般,一语成谶。

弘道元年(683 年),唐高宗驾崩,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唐朝原本平静的局面。武则天趁机临朝称制,她手握大权,废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开始大肆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李敬业因事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在途经扬州时,他遇到了同样被贬、心怀不满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一拍即合,密谋起兵反抗武则天的统治。

然而,他们的举动却让人啼笑皆非。李敬业竟然找到一个相貌酷似已故太子李贤的人,以此来欺骗众人,他大声宣称:“李贤没有死,他逃亡在这个城中,并且命令我们起兵,恢复大唐正统。” 实际上,李贤早已被武则天逼死,这不过是李敬业为了煽动人心,借题发挥的一个幌子罢了。

李敬业以 “匡复庐陵王” 为名,自称匡复府上将,凭借着他的号召力,短短十日之间,竟聚集了十万之众。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中,骆宾王更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文中写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这篇檄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一时间传遍了天下。武则天读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时,不禁脸色大变,心中大为震动,急忙问道:“此文是谁所作?”

左右之人回答道:“是骆宾王。” 武后不禁感叹道:“这是宰相的过错啊,如此有才华的人,却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

虽然骆宾王的文章写得慷慨激昂,气势非凡,可是他们的起义并未得到想象中的广泛支持。毕竟,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深得民心。

最终,武则天派大将李孝逸率军讨伐,李敬业的军队在强大的唐军面前,很快就被击败。李敬业本人也在这场战争中兵败被杀,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充满波折的一生。

不仅如此,他的行为还连累了整个家族。武则天得知李敬业起兵反叛后,大怒不已,下令将李勣掘墓砍棺,剥夺其一切爵位,并恢复 “徐” 姓,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曾经显赫一时的李氏家族,就这样在这场政治风暴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蹶不振。

直到唐中宗复辟后,李勣的荣誉才得以恢复,重新为他修建了坟墓。然而,那个曾经战功赫赫、荣耀无比的将门世家,却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了。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李勣当年在猎场的那把火,不仅没能阻止家族厄运的降临,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孙子的叛逆之心。这一切,仿佛都是命运的捉弄,正所谓时也命也,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世事的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大唐   孙子   火势   战功   火海   此言   林中   大火   唐朝   树林   敬业   将门   黑暗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