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失色、股价跳水、前景蒙尘,英伟达的“王座”还能支撑多久?

干翻英特尔,托起AI时代,逆天的英伟达还能在王座上坐多久?

假期临近,A股市场并未进入休整状态。

今日市场呈现普涨格局,券商板块发力拉动指数回暖,锂电、光伏及金属资源等多个方向同步大涨,其中锂电领域的近期变化尤为值得关注。

关注行业新闻的投资者会发现,近两个月锂电行业的产业调整与政策变动较为密集。

部分头部企业的矿场运营节奏反复,期货交易所也已出手调控市场炒作行为,这让不少市场参与者感到方向迷茫。

不过,从当前锂价水平分析,即便厂商能够实现盈利,也仅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缘,尚未触及政策调控的上限。

因此,锂电与光伏行业的周期性向上反转,仍是具备较高可信度的逻辑主线。

市场对锂电方向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反内卷趋势推动锂价上行,二是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带来的预期。

但从本轮市场炒作的核心来看,储能才是真正的驱动力。

据央视财经报道,当前国内储能电芯需求极为强劲,头部电池企业的订单已排至明年,供需关系呈现高度紧张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轮储能行业的爆发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呈现全球同步增长态势。

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高耗电场景,电力需求激增。

以美国为例,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已导致部分地区居民电费最高上涨25%。

尽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作为新能源行业的反对者,提出以发展核能应对电力缺口,但核电站建设周期漫长,待其建成,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优势可能已被中国超越。

因此,未来5至10年,光伏与储能的组合大概率将成为美国应对电力需求的核心方案。

回顾历史规划与市场行情的关联可发现,“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市场围绕消费升级逻辑展开炒作,食品饮料行业大幅上涨,造就了贵州茅台的市值传奇。

“十四五”规划强调绿色发展,此后新能源汽车与光伏行业股票开启持续上涨行情。

基于这一规律,“十五五”规划大概率将重点聚焦科技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有望成为核心方向,这一预期也与近两个月的市场行情相契合。

此外,今日官方通稿中提及“新质生产力”,预计“十五五”规划中会对这一概念作出更详细的阐述。

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摩根大通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一个特殊现象。

在过去60年的经济扩张周期中,从未出现过当前发达经济体资本开支以空前速度激增,而就业增长却几乎完全停滞的情况。

投资与就业的脱节,恰好印证了市场对“人工智能抢走人类饭碗”的担忧。

不过,从历史维度分析,每一次工业革命最终都会推动人类消费需求实现新一轮爆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的蒸汽纺织机、蒸汽火车与轮船,让人类实现了穿衣自由与出行自由。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家电与汽车走进千家万户,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让电脑与手机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那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哪些领域将实现从无到有的爆发式增长?这一问题值得所有投资者深入思考。

当一家以游戏显卡起家的公司,用20年时间撼动了CPU领域绝对王者的地位,市值从百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万亿美元,却在巅峰时期面临“芯片刺客”的围追堵截,这正是英伟达的真实发展轨迹。

它既是人工智能时代最耀眼的造富神话,也是科技行业周期波动与竞争格局演变的鲜活样本。

许多人好奇,英伟达的逆袭凭借的是什么?万亿估值背后,这份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时光倒流至20年前,英特尔无疑是行业内的绝对王者,稳居全球科技产业顶端,垄断CPU市场且无人能及。

而1993年成立的英伟达,当时仍在行业底层艰难探索,仅依靠游戏显卡勉强占据一席之地。

彼时,没有人会将这两家公司相提并论。

毕竟一方是实力雄厚的芯片巨头,另一方只是刚起步的显卡供应商,差距悬殊到“无可比性”。

但英伟达的逆袭之路,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战略远见。

1999年,该公司推出全球首款GPU“GeForce256”显卡,这一看似普通的“显卡升级”,实则彻底改写了计算逻辑。

自此,GPU不再依赖CPU,反而能够独立承接3D图形处理等海量并行任务,运算效率远超CPU。这一关键布局,也为后来人工智能的爆发埋下了重要伏笔。

不过,英伟达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曾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最终退出手机市场。

2018年因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公司股价回撤45%。

2022年又受疫情后库存问题影响,股价跌幅超过50%。

但每一次身处周期低谷,英伟达都能找到新的增长引擎,2016年借助虚拟货币与智能驾驶重回增长赛道,市值突破千亿美元,近两年来,则依靠人工智能实现彻底爆发。

2023年,英伟达营收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公司,后续市值更是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跻身全球市值第三大上市公司。

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显卡供应商,彻底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绿巨人”。

英伟达市值的迅猛增长,本质上是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刚需绑架”的结果。

2023年ChatGPT爆火后,全球科技公司纷纷加速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而训练大模型所需的海量并行计算能力,恰好是英伟达的核心优势。

OpenAI训练GPT-3.5时,就使用了约1万张英伟达显卡。在这一波需求爆发的推动下,英伟达的业绩表现堪称“疯狂”,成功跻身全球第六家万亿市值公司。

尽管后续市值有所回落,但仍稳定突破2万亿美元,这一表现充分印证了市场对人工智能算力龙头地位的认可。

然而,在万亿估值的光环下,质疑声从未停歇,不少投资者与机构开始警惕“人工智能泡沫”。

毕竟,英伟达股价的迅猛上涨,难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科技泡沫。

一旦人工智能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公司估值面临回调的风险不容忽视。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芯片刺客”已悄然形成围拢之势,英伟达的核心竞争壁垒正受到多方面冲击。

OpenAI推出开源TRITON模型,试图绕过英伟达的CUDA生态。

AMD推出Instinct MI300X GPU,同时通过工具转换CUDA代码、开源ROCm软件寻求突破。

英特尔也在加速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进程。此外,谷歌、微软、亚马逊乃至OpenAI自身,都在推进自研芯片计划,其核心目标均为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面对激烈的竞争,英伟达之所以能稳居人工智能算力龙头位置,依靠的不仅是GPU硬件优势,更是三层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第一层是硬件基础,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刚需”,其拥有的数千个内核能够同时执行数百万次数学运算,完美适配深度学习中的矩阵乘法需求,这是其他硬件难以替代的核心优势。

第二层是软件生态,2006年推出的CUDA编程生态,大幅降低了调用GPU算力的技术门槛,直接加速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进程。

更关键的是,CUDA是英伟达的专有技术,即便AMD等竞争对手的GPU硬件参数能够追平,若缺乏CUDA的优化支持,计算效率仍会存在显著差距。

如今,CUDA的开发者数量与软件下载量仍在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模型默认适配该生态,形成了极强的“生态惯性”。

第三层是互联技术,英伟达的NVLink技术能够实现GPU之间的高速低延迟互联。

有效解决了上万张GPU组成计算集群时的算力损耗问题,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且该技术仅与英伟达芯片绑定,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从行业格局来看,短期内英伟达仍是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主导者,但长期挑战不容忽视。

芯片行业从未有“永久王者”,由于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一旦出现比GPU更适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架构,或是量子计算取得突破性进展,英伟达的现有优势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削弱。

在人工智能市场中,英伟达这类半导体厂商扮演着“基建者”的角色,能够占据上千亿美元乃至更大规模的训练端市场份额。

但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谷歌、微软等云厂商的增速可能更快,戴尔、苹果、特斯拉等边缘设备厂商,也能凭借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汽车等产品分得市场红利。

尽管行业整体蛋糕在不断扩大,但市场参与者也在持续增多,竞争将愈发激烈。

英伟达的发展历程,并非“运气使然”的爽文叙事,而是一家科技企业在行业周期中精准把握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必然结果。

从1999年押注GPU,到2006年搭建CUDA生态,再到提前布局人工智能算力,每一步决策都精准踏在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上。

但价值不仅在于“万亿神话”本身,更在于它揭示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底层逻辑。

技术是发展基础,生态是核心壁垒,布局是长远远见。

未来,英伟达能否守住行业王座,取决于其能否持续创新、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

而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进步,同样需要AMD、英特尔、华为等挑战者的突破,以及云厂商和初创企业的积极探索。

毕竟,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并非让某一家公司形成垄断,而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更多人。

英伟达的今天,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缩影。

而它的明天,将由整个行业的创新实践共同书写。

这或许就是这个“万亿神话”最值得铭记的意义,传奇总有起伏,但创新永远是照亮未来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财经   英伟   王座   跳水   股价   前景   多久   人工智能   行业   市值   市场   英特尔   工业革命   芯片   核心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