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看到有人说中概股跑美国上市就是不爱国,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儿。
这160多家被美国SEC列进预摘牌名单的公司,从当年挤破头去美股,到现在找退路,整整三十年,说白了都是跟着现实走的,咱们从头捋捋,你就明白这里面没那么简单。

首先得说,当初谁愿意大老远跑海外上市啊?还不是国内没辙。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金融市场跟刚发芽似的,制造业更是啥都没有,想买国外技术缺外汇,想盘活厂子缺资本。
到了21世纪初,互联网公司又遇上了一样的难题。那会儿国内哪儿有什么风投啊,想借钱只能找银行,可银行只认厂房、土地这些硬东西。

新浪前身四通利方,1996年想贷2100万,经贸委、科技部都批了,银行还是拒了:你没地没厂,拿什么担保?王志东没辙,只能找外资,1997年拿到650万美元风投,成了大陆第一家拿美资的互联网公司。
后来新浪想再贷款,银行又说你都有外资了还缺钱?没办法,只能硬撑到2000年去纳斯达克上市。

可后来钱好拿了,反而出了乱子。2010年后中概股在美股站稳了,资本跟疯了似的往里冲,互联网公司只要有个概念就能拿到钱,慢慢就走偏了。
你们记不记得前几年的打车大战?两家软件比着发补贴,一杯奶茶能补贴出成本的两倍;还有团购的千团大战,几十家公司砸钱抢市场,最后就剩几家靠吞掉对手活下来;
更离谱的是2016年,连趣店、拍拍贷这些做P2P的都挤去美股上市,靠高利息放贷赚钱,根本没想着风险。

这些乱象的根儿,就是快钱赚多了,忘了本来该干嘛。互联网本来是帮着提升效率的,让打车方便点、购物省事点,结果变成烧钱垄断市场,再坑用户。
最后P2P一暴雷,上亿人血本无归,裸贷、暴力催收这些破事全出来了,中概股的口碑也垮了。
真正的坎儿还在后面,中美监管撞上了。2020年美国出了个《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说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交审计底稿,连续三年不交就强制退市。

这看着是加强监管,其实戳中了要害:审计底稿里不只是账本,还有企业的核心机密啊!比如瑞幸说一天卖1万杯咖啡,哪家店卖的、卖给谁,都在里面;滴滴更不用说,5亿用户的出行信息、国内交通数据全在这儿,这些涉及隐私甚至国家安全,怎么可能无限制给美国?
结果就是160多家中概股被列进预摘牌名单,股价跌得稀里哗啦,公司只能裁员降本增效,连早年拿过外资的老公司都被骂不爱国。

但说真的,这根本不是爱不爱国的事儿,就是数据主权和资本规则撞一块儿了,企业要守上市地的规矩,更要守自己国家的底线,这本身就是两难。
现在总算找着条出路了,香港。阿里2019年、京东和网易2020年先后去香港二次上市,越来越多公司跟着去。很多人说香港就是临时避风港,其实不是,这是长期的打算。

香港的优势太特别了:既是国际金融中心,能拉到全球的钱,又跟内地监管能对上,不用操心数据安全;
更关键的是有沪港通、深港通,内地投资者能直接买,解决了之前美股中概股国内用户多、国外不懂的问题,比如阿里在香港上市后,每天成交比美股稳多了,就是因为有内地资金撑着。

说到底,中概股这三十年,就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里试错、调整的过程。去美股不是不爱国,回香港也不是逃,都是跟着时代走、跟着企业需求走。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