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一句口头禅,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自我认知。
前段时间在小区里散步时,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的泡泡机呢?”
妈妈一边翻找小推车一边脱口而出:
“你眼睛是干嘛用的?就在袋子里还看不见?”
那一瞬间,孩子愣住了,没再吭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妈妈可能只是随口一句,但对孩子来说,心里已经悄悄泛起了波澜。
很多父母,并不是恶意伤害孩子,
却常常在“不经意”的表达中,用语言完成了一次“羞辱”。
在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件事是: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批评孩子的错误,
我们是在教他如何看待“自己”。
一句“你怎么总是犯这种低级错误”,
孩子听到的是:“我很笨。”
一句“你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值得被肯定。”
这种持续的、带有否定性质的表达,
会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我是有问题的”的种子。
心理学上称之为“负面内隐自我评价”,
一旦形成,成年后很难根除。
批评,是理性的反馈;
羞辱,是情绪的发泄。
两者看似相似,其实界限分明。
批评——就事论事,温和坚定,目的是纠正行为。
羞辱——贬低人格,带刺带火,目的只是发泄情绪。
举个例子:
再比如:
批评让孩子反思,羞辱只让孩子难堪。
批评提升孩子的责任感,羞辱会摧毁他的自尊。
曾有位读者在后台留言:
“小时候最怕的不是考试不及格,而是妈妈看到成绩单的眼神和那句‘你就这点出息?’
那种失望,像针扎一样,现在三十多岁了还记得。”
有研究表明,那些长期处于羞辱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
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一个等式:
犯错 = 挨骂 = 不被爱。
一旦这样的模式建立,孩子就很难拥有完整的自我价值感。
“好好说话”,对父母而言,是一辈子的修行。
下面这三点建议,也许能帮你换一个角度看待表达:
“你眼瞎了吗?”
换个方式说:
“自己找找看,是不是忘了放在哪里啦?”
语言是环境,轻一点,孩子才能更有安全感。
孩子在外面出错了,有些家长恨不得当众批评,以示“教子有方”。
但你忽略了:被围观时的羞耻感,远比错误本身更伤人。
正确的做法是:先处理情绪,私下沟通,尊重孩子的尊严。
“你怎么总是考这么差?”
改成
“这次没考好,你自己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是揭短,而是引导孩子思考、成长。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每一个情绪失控的父母,背后都有一个未被疗愈的自己。”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会犯错、会懊悔。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愿不愿意去觉察、去改变。
教育的本质,其实不是你如何管孩子,
而是你如何管理自己:
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父母”,
但你可以成为那个“在努力变好”的父母。
从今天起,从一句温柔的回应开始。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