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青山铁血 红土新篇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自山东临沂报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印记。

沂蒙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战的指挥中枢,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核心机关均驻于此。位于蒙山主峰东麓的大青山,因扼守要冲、地势险要,成为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41年冬,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沂蒙军民粉碎了日寇企图聚歼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图谋,成功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近日,记者来到山东临沂,寻访抗日根据地,参观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回溯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浴血青山,胜利突围

1941年11月30日,沂蒙山区寒风刺骨。日寇调集5万余重兵,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而抗大一分校驻扎的大青山一带作为沂蒙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更是日军合围“清剿”的重点。

“当时,日军从北、东、南三面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企图包围2000余名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及3000余名抗大一分校师生。”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讲解员侯甜甜介绍,危急关头,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挺身而出,毅然担负起指挥突围的重任,带领大家分析敌情、准备战斗。

“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其主力是抗大一分校的学员们。当时我方人员中,非战斗人员居多,武器装备数量少且比较低劣。”侯甜甜说,主要“武装力量”是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学员。这些年轻的学员们,在各制高点顽强阻击敌人。他们利用山石掩护,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打光后,便与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战、肉搏战,用鲜血和生命为战友突围争取时间。

最终,他们硬是从敌人认为“插翅难飞”的包围圈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感慨:“一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数千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独特战功。”

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排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笔记本,这是当时学员们的学习笔记。走近细看,本子上铅笔、自制毛笔的字迹层层叠加。

“那时条件太艰苦了。”侯甜甜介绍,学员们常以树枝当笔、大地作纸,利用行军间隙争分夺秒学习,“这种在硝烟中坚持求学的精神,锤炼了他们的钢铁意志。”

成功突围,同样离不开沂蒙人民的舍命相护。战斗中,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在猫头山遭遇敌人,身中数弹。危难之际,她被当地村民聂凤立、王瑞兰夫妇冒死掩护起来。夫妇俩将她藏进山洞,每日精心照料。

来到聂凤立夫妇后人聂连成家中,记者看到,堂屋内至今悬挂着一幅铅笔画:负伤的辛锐躺在门板上,面色憔悴,聂凤立端着粗瓷碗,小心地喂她热汤。凝望着画,聂连成回忆:“父母在世时常念叨这段往事,为了给辛锐补身子,他们把家里还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炖汤。”

像聂氏夫妇一样,大青山突围战后,面对敌人的反复“清剿”,当地群众纷纷挺身而出。他们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争相掩护、照顾伤员。在群众的保护下,200余名伤员躲过了敌人的疯狂搜捕,得以安全脱险。这份用生命守护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是革命火种得以保存的坚实基础。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正值暑假,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上,一支又一支研学队伍前来瞻仰纪念碑、敬献花篮、入馆参观。

13岁的康一钦在程克烈士画像前驻足良久。在大青山突围战中,程克率队在南北陡山阻击敌人,弹尽后展开肉搏,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馆里学习,上一次是学校组织的,这次是社区组织的。那些战士们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勇猛杀敌,十分令人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康一钦语气坚定地说。

近年来,费县依托大青山胜利突围战遗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成为红色研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基地已形成展馆教学、现场教学、影像教学、情景党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科学搭配和合理安排,引导学员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研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费县纪委监委立足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廉洁元素、廉洁故事,创作推出廉洁小戏小剧,通过寓廉于戏,推动廉洁教育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采访期间,费县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葛瑞雪正和县文化馆的同志们忙着编排廉洁小剧《傅老还乡》。“这是一部以抗大一分校警卫员傅泉的口吻,讲述校长周纯全严明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故事的廉洁剧目。”葛瑞雪介绍,1941年,为给生病的校长周纯全补身体,15岁的傅泉虽严守纪律拒绝了老乡的鸡蛋,却一时心软用酸掉的面饼换了老乡新烙的高粱饼,因此受到了周纯全的严肃批评。

“我们深入挖掘抗战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领导干部在生活、工作、战斗中的廉洁故事,创作改编后,推出《你,从未走远》《上将的样子》等小戏小剧,持续提升廉洁文化传播效果。”葛瑞雪告诉记者。

青山在,沂水流。硝烟虽已散去,大青山上军民同心、舍生忘死的突围精神,已成为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精神富矿,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老区振兴,沃土生金

在位于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西北方约6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村落——白石屋村。这里谷深林茂,流水潺潺。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一排排青石搭建的小屋出现在眼前。85年前,为了鼓舞战士们的作战士气,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李林和阮若珊在此创作出后来享誉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

“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就住在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的《沂蒙山小调》。”费县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徐广静告诉记者。

曾经唱响《沂蒙山小调》的地方,如今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费县创新模式,推进融合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沂蒙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途径。

徐广静介绍,目前全县有红色文化旅游点40多个,运营红色景区6处。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所在的沂蒙山天蒙旅游区为例,已建设成集山地生态、运动休闲、民俗体验、生态农业及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形态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区。

在发展红色文旅的同时,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蹚出了另外一条致富路。

走进费县上冶镇水湖村,记者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一人来高的支架,架子上摆放着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石膏娃娃。

靠着小小的石膏娃娃,水湖村撬动了一个年产值超8亿元的产业,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今年是村民徐庆友做石膏娃娃产品的第10个年头。“在这里,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妻,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不是稀罕事。”徐庆友坦言,接下来,他们准备乘着电商发展的快车,进行“订单式”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石膏娃娃产业不仅富了本村人,还带动周边村子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在一家家庭作坊里,来自邻村的王新正熟练地和石膏、灌浆、脱模。待阴干15分钟后,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石膏娃娃现出雏形。“每做一个石膏娃娃能挣1块钱手工费,手快的时候,我一天能做200个石膏娃娃,而且还不耽误做家务、接送小孩上学。”说话间,王新露出满意的笑容。

水湖村党支部书记孙云介绍,截至目前,水湖村共有300余家家庭工坊,产品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带动村内1000余人就业,帮助周边10余个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红色文旅景区游人如织到石膏娃娃畅销四方,这片承载着荣光的革命老区,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历史   青山   红土   先烈   铭记   大青山   抗大   费县   沂蒙   石膏   山东   分校   红色   敌人   娃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