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被动等待,抢在美国“毒计”落地前,先发制人一拳打了去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美国宣布2025年10月14日对中国港口及相关船舶征收新一轮额外费用,全球航运界立刻哗然。所有企业都在观望——这场源自美方的“海运限制”究竟会以怎样的规则生效,波及哪些领域?

然而美国自身细节未定,执行机制混乱,甚至国内因 ** 停摆,官僚系统运转迟滞,这更让外界感觉扑朔迷离。

2025 年 8 月,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泄露的一份政策草案,将美国对华芯片领域的新 “毒计” 提前公之于众。

这份标注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 的文件显示,美方计划实施自 2022 年以来最严苛的技术封锁:全面禁止含美国技术比例超过 10% 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对华出口,即便第三方国家企业使用美国专利技术生产的设备,也需获得美方许可。

同时将 200 余家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新增至 “实体清单”,禁止其参与任何涉及美国技术的供应链合作。

更具针对性的是,文件特别提及要切断华为昇腾芯片的国际算力服务,限制美国云服务商向中国提供搭载先进 AI 芯片的算力支持。

这一计划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升级延续。自 2018 年 301 调查以来,美方已先后在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10 月、2024 年 12 月多次收紧芯片出口管制,逐步将限制范围从先进制程芯片扩展至制造设备、材料及相关技术服务。

2025 年 1 月,美方进一步细化规则,禁止 “美国人” 参与中国半导体项目,试图从人才与技术双重维度遏制中国产业发展。

而即将落地的新措施,被业内视为 “终极封锁”—— 通过将技术门槛从 25% 下调至 10%,几乎可以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相当于给中国芯片产业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 “铁幕”。

消息传出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陷入紧张。荷兰 ASML 公司紧急暂停对华 DUV 光刻机的交付流程,韩国三星、SK 海力士推迟了在中国工厂的设备升级计划,多家跨国企业开始评估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业务风险。

按照美方预期,新措施生效后,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的产能将在半年内下降 60% 以上,AI 芯片供应将陷入 “断供” 困境,从而迟滞中国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进程。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 8 月底的闭门会议上甚至直言,这是 “阻止中国科技超越的最后机会”。

但美方没有料到,中国早已通过情报分析与产业监测捕捉到政策动向,并未被动等待封锁落地。9 月 13 日,就在美方最终规则公示的前两周,中国商务部突然发布 2025 年第 50 号公告,宣布正式对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

公告明确指出,调查范围涵盖 2018 年以来美方实施的关税措施、2022 年起的出口限制规则、《芯片与科学法》相关投资限制,以及 2025 年 5 月针对华为昇腾芯片的算力封锁等所有歧视性措施,调查将采用书面问卷、听证会、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期限为 3 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

几乎在发起调查的同时,更具冲击力的先发制人措施同步落地。中国商务部更新出口管制清单,对镓、锗、锑、超硬材料等关键两用物项实施针对性管控:明确禁止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相关产品。

原则上不予许可上述物项对美国的出口申请;对石墨类产品则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与 2019 年以来的管控措施不同,此次新规特别强调 “连带责任”——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或个人,若将中国原产的相关物项转移给美国主体,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意味着第三方企业若想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必须与美国市场进行切割。

这一拳精准击中了美方 “毒计” 的软肋。镓、锗等材料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基础原料,美国本土几乎没有规模化产能,95% 的镓需求依赖进口,其中超过 60% 来自中国。

锑则是红外探测、半导体封装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产量占全球 80% 以上。新规生效后,美国英特尔公司立即宣布推迟亚利桑那州晶圆厂的投产计划,原因是 “关键材料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雷神技术公司也表示,其先进雷达芯片的生产可能面临中断风险,因为封装环节必需的中国产超硬材料供应被切断。

美方的应对显得仓促而被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紧急召见中国驻美公使,指责中方措施 “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却回避回应自身歧视性政策的合法性。

雷蒙多在社交媒体上试图安抚市场,称 “美国有能力建立替代供应链”,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的报告却泼了冷水:重新建立镓、锗等材料的本土产能至少需要 5 年时间,初期成本将比从中国进口高出 3 倍以上。

更令美方焦虑的是,荷兰 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企业已开始游说美国政府,要求放宽对华设备出口限制,因为失去中国原材料供应,其设备生产同样难以为继。

中方的先发制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长期产业布局的战略反击。自 2022 年美方首次收紧芯片管制以来,中国已逐步建立起关键矿产的战略储备体系,2024 年镓、锗的战略储备量较上年提升 40%,同时出台《战略性矿产资源法》,为出口管控提供法律支撑。

此次行动前,相关部门已提前与国内生产企业沟通,确保合规出口渠道稳定,避免对全球非美市场造成过度冲击。

正如商务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所言,中方措施 “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对歧视性打压,与美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有本质区别”。

市场反应进一步印证了先发制人的效果。9 月 13 日至 20 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镓期货价格暴涨 72%,锗价涨幅达到 58%,美国半导体板块市值蒸发超过 200 亿美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 A 股半导体材料板块逆势上涨,云南锗业、中国铝业等企业的订单量显著增加,多家企业接到来自欧洲、东南亚的替代采购订单。

第三方企业的选择更具说服力:韩国 SK 海力士宣布将中国工厂的设备升级计划改为 “按原计划推进”,并表示 “已确保非美供应链的材料供应”;德国英飞凌则公开表示,不会因美方政策放弃中国市场,将通过调整供应链合规方案维持运营。

截至 9 月底,美方原定 10 月 1 日生效的新管制措施仍未正式公布,CSIS 的分析报告承认,中方的先发制人 “打乱了美方的政策节奏”,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评估措施的负面影响。

结语

而中国发起的反歧视调查已进入实质阶段,商务部已向英特尔、高通等 20 余家美国企业发出问卷,听证会也定于 10 月中旬举行。

这场科技领域的博弈清晰表明,中国已不再是被动应对的一方,而是能够通过精准预判与果断行动,在关键领域掌握主动权。美方试图以 “毒计” 遏制中国发展的算盘,在先发制人的反击下正逐渐失算。

参考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毒计   先发制人   中国   美国   美方   芯片   措施   半导体   材料   企业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