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第三季度财报中,一个刺眼的数据让所有高管如坐针毡: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无限趋近于0.7%。

这已经不是“腰斩”或“暴跌”可以形容的惨状,这更像是一种市场自发形成的“驱逐令”。
曾经的中国市场霸主,如今几乎被彻底清扫出局。
董事长李在镕近两年频繁的访华示好,追加投资的承诺,在此刻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哀求:“放过我们”。

然而,市场的洪流从不相信眼泪。
这道无形的“逐客令”,并非一纸行政命令,而是由三星自己亲手书写,由中国市场和中国产业用实力共同签发的一份最终裁决书。

2013年,那是属于三星的黄金时代。
凭借着设计前卫的Galaxy系列手机,三星在中国市场如入无人之境,市场份额一度逼近30%的恐怖数字。

那时候,拥有一部三星旗舰机是许多城市白领的标配。
其在华总收入巅峰时超过2000亿美元,占据全球营收的三分之一。
西安的存储芯片工厂更是全球NAND闪存的心脏,月产能高达20万片晶圆,贡献了全球约40%的产量。

三星深度嵌入中国的供应链,享受着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俨然一副“帝王”姿态。
这份风光,却在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埋下了裂痕。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手机电池发生全球范围内的爆炸事故。
三星迅速启动了全球召回计划,唯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理由是国行版使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

这种区别对待,被中国消费者解读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傲慢”。
尽管后来迫于压力进行了补充召回,但信任的种子一旦被动摇,便再难牢固。
一次公关危机尚可挽回,但一次战略站队,却可能满盘皆输。
2019年起,全球产业链风云突变,三星做出了它迄今为止最关键,也是最具争议的决定:调整全球战略,向美国靠拢。

它积极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在供应链上主动与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划清界限”,中断了高端芯片和面板的供应。
2022年11月,董事长李在镕更是公开表态,支持美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并承诺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星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它认为可以通过站队美国,拿到进入高端技术圈的“投名状”,同时利用技术优势卡住中国对手的脖子,从而巩固自己的全球地位。
它赌的是中国在核心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最终还会回到谈判桌前。
为此,它不惜将自己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现金牛”——西安工厂置于风险之中。

美国的出口管制新规如期而至,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的NAND闪存生产设备。
尽管三星西安工厂拿到了一年的豁免权,但这不过是“缓刑”。
设备升级需要华盛顿层层审批,导致工厂约20%的生产线闲置,产能利用率开始下滑。
三星以为这是一场可以掌控的豪赌,却没料到,它既高估了新“盟友”的慷慨,也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决心和能力。

当三星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时,它或许没有预料到,身后的中国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外部的封锁,非但没有扼杀中国芯片产业,反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创新浪潮。

就在三星忙于遵守美国禁令、规划德州新工厂的2022年底,长江存储的Xtacking 3.0架构技术已经悄然启动。
2023年8月,在美国将其列入“实体清单”仅仅半年后,长江存储石破天惊地宣布实现128层QLC NAND闪存的量产。

更关键的是,这条生产线通过与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北方华创等本土企业的合作,构建了一条“去美化”的自主产业链。
到2024年9月,长江存储发布232层Xtacking 4.0技术。
到了我们所处的2025年,其294层NAND闪存已实现稳定出货,性能提升50%,功耗降低25%。长江存储的目标,是在今年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

甚至有传言称,三星自家部分高端SSD产品中,都开始悄悄采用长江存储的芯片。
这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与此同时,三星陷入了一场痛苦的“两线作战”。
在美国,它承诺投资170亿美元的得州工厂项目麻烦不断。
环保评估延误、工人短缺、成本超支15亿美元,原定2024年初的试产一再推迟到2026年。

更让三星寒心的是,美国承诺的64亿美元补贴,附加条件竟是要求三星交出其引以为傲的HBM(高带宽内存)相关专利,最终实际到手的补贴仅有20亿美元。
三星发现,自己迎合的“盟友”,更像一个精明的掠食者。
在中国,它的根基正在被迅速瓦解。

2024年7月,美国撤销了三星中国工厂的VEU豁免权,先进设备进口的大门被彻底焊死,西安工厂两条最先进的生产线被迫停摆。
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一度跌至60%,对集团全球利润的贡献度从曾经的绝对主力降至不足35%。
手机业务更是惨不忍睹,随着华为Mate系列麒麟芯片的强势回归,三星仅存的份额被进一步挤压,从1.8%滑落至如今的0.7%。

面对如此困境,李在镕终于坐不住了。
从2024年3月开始,他多次访华,姿态谦卑,甚至提出投资5亿美元引入中国国产设备,希望将西安工厂升级。
但此时的中国市场,规则已经改变。

中国出台的《半导体产业促进条例》明确要求,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率需超过70%,技术升级必须伴随核心技术转让。
这道门槛,对于一直以技术壁垒为护城河的三星来说,无异于“灵魂拷问”。
三星的衰落并非孤例,它是整个韩国制造业困境的一个缩影。

当中国的造船业拿下全球超过70%的新订单时,韩国仅占17%。
在新能源汽车、高端面板等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在实现全面赶超。
三星曾经赖以为生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正在被中国构建的强大内循环和全产业链所重构。
参考资料:
三星手机在华步履蹒跚
2022-03-21 18:43 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