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有个“小白楼”!这道京城清真名菜,香了百年

原标题:百年“小楼饭店”和它的“烧鲶鱼”

提起小楼饭店,通州城里家喻户晓。有如此高的知名度,是因为在大运河畔百余年的经营历史中,它和通州几代人朝夕相处,和睦为邻,成为通州百姓最信赖的商家之一。上学时,姥爷时常带我到那里去吃早餐,他家的面茶是我的最爱,细腻顺滑的糜子面粥,铺在上面的芝麻酱和芝麻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让人难以抵挡,每次吃完都会把碗舔得一干二净。

小楼饭店位于通州南大街12号,牛市口的东南角,坐东朝西。自一百多年前创建以来,从没有离开过这块宝地。饭店西面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回民聚集地“南大街”,北邻“回民胡同”,东面紧靠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的“通州清真寺”。不错,饭店处于通州回民聚集地的中心,是一家地道的穆斯林饭店。

小楼饭店现在的店面是1984年由通县人民政府斥资在原址上新建而成,白墙绿顶的整体设计,绿白相间的特色门窗,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穆斯林风情。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小楼饭店”店名,在大门上方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从“义和轩”到百年老店

相传小楼饭店是1900年创立的,但实际开业的年代要更久远。当年,久居南大街有着祖传厨行手艺,人称“厨子李”的创始人怎么都不会想到,当初这家开在南大街牛市口只卖些水饺和水的临街小店,数年后竟能成为叫响北京城的老字号清真饭店!

小楼饭店开业时的字号为“义和轩”,是由“厨子李”的传承人李振钧、李振荣、李振富、李振宗四兄弟接手创办经营的。开业之初,店面不大,也只卖些简单的炒菜、水饺、馅饼,豆粥之类的饭菜。但凭借他们的祖传手艺和薄利多销的理念,很快就打出了名声。由于生意越做越好,不但增加了店面,还雇用了伙计。为了解决店员的休息,就在店堂上盖了一间小楼,这在当时成为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情。由此,人们索性直接称其为“小楼”。随着名声的不断扩大,“小楼”的名字也不胫而走。虽然“义和轩”牌匾还在,却渐渐无人提起了。直到后来李氏兄弟收购了相邻的“庆筵楼”,建成了木制两层小楼,营业面积进一步扩大,“小楼饭店”也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清真饭店。

1962年,以通州为外景地拍摄的抗日题材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轰动了全国。电影拍摄时,由于当时的小楼饭店仍然保留着旧时代饭店的风貌,被导演组选中,在那里拍摄了很多镜头,使小楼饭店的影像在影片中保留了下来,让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它当初的原貌。

1956年,小楼饭店在公私合营后改由国企经营。数年后,由政府投资,改建了木制二层小楼,营业面积增加到了1700多平米。饭店改名为“回民小楼饭馆”。

1984年,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在原址新建了2630平米的现代化三层营业大楼。名称正式改为“小楼饭店”。新落成的饭店不但添置了现代化的设备,还增设了早餐快餐厅、大中小餐厅、婚宴大厅。餐厅所有的装饰都体现出了穆斯林风格。餐厅还使用回民聚集区“十八个半截胡同”中的名字来命名,如“头条”“安家大院”“四眼井”等等。2014年,小楼饭店被认定为“北京老字号”,并授予了牌匾。

从“通州三宝”到非物质遗产的“烧鲶鱼”

早年间,通州的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被称为“通州三宝”,深受百姓的喜爱。到小楼饭店用餐的食客,都会品尝它的招牌菜“小楼三焦”——烧鲶鱼(焦熘鲶鱼)、焦熘肉片、焦炒饹馇。这些菜品都在2007年载入了《北京清真菜谱》。尤其是“小楼烧鲶鱼”这道名菜,是小楼饭店建店早期的首创,也是使它名声大振的镇店名菜!这道菜在2008年6月被通州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7月又被“北京烹饪协会”评为“中国京菜名菜”。历经百年、久负盛名的“小楼烧鲶鱼”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说起“小楼烧鲶鱼”,就不得不提到京杭大运河。通州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小楼饭店距离漕运码头近在咫尺,由于饭店的饭菜用料讲究,价格实惠,味道可口,服务周到,使不少漕运的客商和漕工成为饭店的忠实客源。那时,大运河和周边的河漕中有很多鲶鱼,他们到小楼饭店吃饭时,常常抓上几条让饭店厨师帮忙加工,当做下酒菜。这件事让当时参与饭店经营的二弟李振荣看到了商机。

小楼烧鲶鱼丨图源网络

鲶鱼,也叫鲇鱼,一种多在淡水中生长的鱼。黑背白肚,全身无鳞有黏液,扁头扁嘴,上下颚有须,多在江河湖泊的泥草中栖息觅食。由于分布广泛,食材获得较为容易。

在为客商和漕工加工鲶鱼的过程中,细心的李振荣注意到,由于鲶鱼的生长环境的原因,它的体态和肉质有别于其他传统鱼类,如:鲤鱼、鲢鱼等,如果烹调鲶鱼时也用那些常规方法,鲶鱼的土腥味道就难以去除。为了获得最佳口感,他反复琢磨,不断尝试,终于创造出一套烹调鲶鱼的绝活:先把鲶鱼去头去尾,再把鱼的中段剁成块儿;用纯绿豆淀粉衣裹,然后下至油锅,用七成热油炸至定型;再用急火、微火“三上三下”反复过油,最后再将炸好的鱼块回锅,倒入已调制好的碗芡,同时加入蒜片、青蒜段和香油,翻炒出勺上桌!这道菜,看上去色泽金黄,食欲大开;入口外焦里嫩,味道独特;品尝后让人回味无穷!由于鱼块是挂粉炸焦后烧制而成,所以按照加工手法应该称为“焦熘鲶鱼”,由于人们的习惯就叫成了“烧鲶鱼”。这道色香味俱佳的“小楼烧鲶鱼”一上市,就引得四面八方的食客前来品尝。小楼饭店门前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小楼烧鲶鱼”一炮走红,成为京城清真菜品中的名菜。

早年间,小楼饭店为了保证鲶鱼的鲜美,在饭店准备了一口大缸,把活鱼放置其中,由食客自己挑选后送入后厨加工,此做法更赢得了食客的信任和口碑。后来大运河中的鲶鱼逐年减少,饭店就雇用专业户饲养,按时送货,以保障食材的新鲜。

从临街小店到“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打卡地

从清朝末年开办“义和轩”的小饭馆开始,通州同时期的酒楼都比“小楼”要气派、红火得多。庆筵楼、德益楼、聚英楼等等,这些都是有历史沉淀的老字号酒楼,像庆筵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延续经营了四百余年,连饭店的匾额“南楼”二字,都是明代权臣、书法家严嵩题写!但这些酒楼都先后倒闭,庆筵楼最后甚至连家产都被小楼收购!那么,为什么只有小楼饭店能够经营到今天而且越办越好、久盛不衰呢?究其原因,不得不说,是贴近百姓、不断创新的特色经营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也是使饭店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价格实惠、与众不同,把同样的饭菜做出自己的特色,是饭店遵循的宗旨,也是让它立于不败的根本。这不但体现在它的名菜、大菜上,更在传统小吃和普通饭菜上下足了功夫。当年最初让小楼最先出名的,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楼肉饼”!肉饼,这道看起来最普通的饭食,硬是让小楼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新鲜的羊肉,要把板筋都剔除干净,炖熟剁碎后佐以辅料作为馅料,那薄皮大馅,火候恰到好处的肉饼,不但香气扑鼻、入口软烂,而且以贴近百姓的实惠价格让食客们垂涎欲滴、欲罢不能!以至于早年间通州人打赌常以“到小楼吃肉饼”为赌注,这个噱头一直沿袭到建国初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小楼肉饼的口碑。

员工在小楼饭馆门前留影(摄于20世纪80 年代)

小楼的当家菜“小楼三焦”更是源于通州回民百姓的日常菜肴。小楼饭店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加以精炼、提高,打出了自己独特的招牌菜。除此之外,还有醋溜苜蓿,它似蜜,芝麻羊肉,门钉肉饼、红烧牛尾等,以及早餐中的墩饽饽,烧饼夹肉,杂碎汤等,都是小楼饭店的特色菜肴。

建店百余年来,饭店以“小楼烧鲶鱼”为代表的菜肴制作技艺,被业内专家认定为北京清真菜东派的代表。在北京,清真菜名厨的师承中,大多与小楼饭店有关,它是京城清真餐饮业一个流派的旗帜。

现在,通州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也建成为“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作为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小楼饭店每日都在忙碌地接待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来客。游客们在品尝地道的清真美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周围那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体验数百年来大运河漕运文化的传承。今天,小楼饭店的品牌已经超出了餐饮业的范畴,它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史中,书写着归属于自己的节章!

作者✎王洲虎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7月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美食   通州   京城   名菜   清真   鲶鱼   饭店   肉饼   北京   回民   漕运   食客   穆斯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