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日,河南大部出现了37℃以上的高温闷热天气,此轮高温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高温范围比较广,有些乡镇最高气温超过了40℃,最高43℃。高温天气下,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职业人群有哪些高温防暑措施?一旦中暑怎么办?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邀请到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杨似玉、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庆为我们解答。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5个等级 三类人群需重点防护
近期河南持续高温,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杨似玉说:根据2023年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
今年7月2日,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杨似玉介绍,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其中,低风险和中等风险属于健康风险监测和警示阶段,是不面向公众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并非只依据气温来划分风险等级,而是基于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计算得出,更多体现了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公众可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第一时间掌握预警具体信息。
高温天气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特殊人群防护指南
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除了中暑,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引起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也可能引发严重肺部和肺部疾病;还可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进而导致事故伤亡增加。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中暑前期,如何区分普通中暑和热射病?张庆给出了解答: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头晕头痛、心慌、乏力、恶心、呕吐、小腿等肌肉抽筋、体温轻度升高等,均可能是中暑前期的表现,需要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含电解质液体等。普通中暑一般表现在体温<38.0℃,相对症状较轻、头晕头痛、恶心、乏力纳差、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重症中暑如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而热射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中暑,体温可高达40℃,发生意识障碍、行为怪异、肌肉痉挛等症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需要长时间户外工作的职业人群,应避免身体不适时高温作业,且尽量避开高温峰值时段(10:00—16:00),采用短时高频休息法;加强个人防护(如遮阳帽、宽松吸湿长袖、湿毛巾敷于颈后);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要定时定量饮水。
张庆建议,发现中暑后,建议立即采取这些应急措施:快速、强力降温是首要任务;同时紧急呼叫120;停止活动、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果患者体温过高,超过38.5℃,应使用冷水浸泡、喷淋、冰袋冷敷、风扇等加强散热,快速使体温下降(不要用酒精擦拭)。
老人、儿童、孕妇等群体在高温天需要做额外防护吗?杨似玉建议,这些人群要尽量避开高温、避免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其次,保证饮水充足,补充电解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最后,要注重沟通联系,经常与家人及邻里保持联系,特别是独居的老人,最好每天都要有人探望,还可以把联系电话留给邻居或社区工作人员,以便及时获得帮助。
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家庭防暑降温误区需警惕
“有人认为,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其实这是家庭防暑降温的误区。”杨似玉说,“中暑跟人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长时间待在密闭、无风、高温、高湿的室内也会中暑,老人、体弱多病者尤其要注意。”
第二个误区是部分人认为猛喝水就能解暑,实际上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水中毒”,严重者会出现昏迷。饮水要少量多次,适当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等。
有人喜欢直接冲凉水澡降温,其实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本就处于扩张状态,突然的冷水刺激不仅会造成血管收缩,引起心悸、头痛等不适,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应该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不出汗时再洗澡,而且水温也不宜过凉。
张庆建议,空调建议设置为26~28℃,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8~10℃),进出房间时刺激血管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空调直吹容易引起头痛、关节痛、面瘫等风险,风应向上吹;过度依赖冷饮易引起胃肠道症状,刺激血管收缩,易诱发心绞痛、心梗。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温期间需注意什么?
对于关注度颇高的慢性病患者防暑问题,杨似玉给出建议: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服用利尿剂,要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其次,减少运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须锻炼,尽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同时,通过饮食适量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需要咨询医生,摄入合适的盐分量;最后,一定要经常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获取帮助。
张庆也给出了补充建议:有些降压药在脱水时有肾损伤风险,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低血压和急性肾衰竭;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在高温下吸收更快,易导致低血糖发作,在运动后尤其要注意血糖监测; 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要保证降温、避开高温高峰时段、注意补充水分,同时要低强度运动。
高温高湿环境,预防传染病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关键
夏季高温多雨,是各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对此,杨似玉做了科普并给出防护建议:常见的传染病有肠道传染病、蚊媒疾病以及接触疫水导致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通过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的羌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预防肠道传染病主要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变质的食物;同时做好手卫生,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针对登革热、蚊媒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就是防蚊和灭蚊,外出穿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并喷洒驱蚊剂;可以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进行物理防蚊,也可以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来加强灭蚊;此外,清除家居环境的积水防止蚊虫滋生也是重要手段。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自然水体是最好的血吸虫病预防方法。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原因无法避免接触自然水体的情况,可以提前在可能接触水体的皮肤部位涂抹防护药膏,并穿戴胶靴、胶裤等防护用品。
夏季食物易变质 正确储存是关键
夏季食物易变质,如何避免食源性疾病,出现腹泻、呕吐时何时需就医?杨似玉给出建议:食源性疾病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日常所说的食物中毒,也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分为生物性和化学性。
近年来,我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以生物性致病因素为主,每年的6—9月为高发季节。常见的致病性微生物有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诺如病毒等,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点,给细菌、病毒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环境,使食源性疾病进入一年中的高发期。
科学预防夏季食源性疾病,首先,要保证食材安全、卫生,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等食品销售场所。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在购买时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不购买过期、包装破损、胀袋、有异味的食品;不在外随意采食野果、野生蘑菇等。
其次,各类食物要正确储存,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煮好的食物要尽快食用,如果未食用完,应尽快放入冰箱保存,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另外,也需要注意食物加工过程的卫生,如加工食物前要洗手,刀具、菜板要做到生熟分开,烹饪食物时要确保彻底烧熟煮透。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做好手卫生,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孙振恒)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