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能集合多大的群?几十只?几百只?几千只?都不是,是上万只!
我曾经采访后写过内蒙草原几十只狼集群攻击羊群的故事,遭到个别网友嘲笑说我不懂狼,胡编乱造。说狼的最大群是11-13只,何来几十只?
我随即发了新疆阿勒泰前年冬季,26只狼排成一路纵队冒雪下山的图片给这位读者,他再没有胆量回复。
如今,我写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上万只狼围攻使用火枪武器上千人的三个营的清军,人狼搏杀了一夜,第二天狼群方退。是不是更不靠谱?
无需怀疑!这是《肃州新志》记载的发生在150年前的甘肃酒泉地区的历史事实,并已经进入史册。
清末的《肃州新志》,在介绍肃州的狼灾之时如此记载:
“同治年间逆回叛乱后,复遭狼灾。道里村庄皆有,时入民室,噬犬豕驴只,并至伤人。
有成军三营,由高台赴肃,行至双井堡,遇狼百余。众以铳击之不退。
忽咆哮大嗥,须臾聚数十万,四面搏噬,几为所困。至次日始散。
爵督相左驻节平凉时,虑为民害,尝悬赏格猎之。并虔诚告神,害少止。肃城复后,每夜营外尚叫成群。又,逆首马四等枭示,患遂绝。”
——现演义肃州人狼大战故事如下:
150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间(1862——1875)。肃州。狼多成灾,成祸。
肃州,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东接甘肃省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和西域的交通要塞。
肃州,是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丝绸之路的重镇,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
乾隆二十四年,朝廷设甘肃总督官职。
清朝的总督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其职权范围和现代官职的对应可概括为兼具大行政区军政统筹与中央特派监督职能的高级职位。
总督的管辖范围通常覆盖2-3省,负责统筹辖区内的行政、军事、监察等事务。
肃州总督的总督府驻肃州。
肃州地理形态特殊,不仅有高山大川,还有戈壁大漠和草原,聚居着农牧为主的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是野狼理想的生存之地,因而有史以来即狼多为患。
距今150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间,这里连年灾荒,战乱频仍,人畜尸横遍野,于是野狼肆虐,遍地为患。
后来,此地野狼猖狂得不再害怕人类。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耀武扬威地进入村庄,猎捕居民的鸡鸭猪羊,甚至捕杀牛马驴骡。更有甚者,敢于进院入户,攻击居民。
一时之间,肃州之地,狼凶多患。
清代同治年间,甘肃的回回、东乡、撒拉等族,不愿接受清朝统治,民众举行反清起义。
甘肃各地的穆斯林亦举起义旗,逐渐形成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分别以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为领袖。
起义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集中领导,也没有共同作战的长远计划,虽屡次顽强拼搏,终被清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1873年(同治十二年)被义军占领的肃州陷落,起义最后失败。
陕甘回民起义始于1862年,持续至1873年彻底失败,共历时12年。
有资料记载,这场长达12年的回民暴乱的屠杀和清军的镇压屠杀,使阵亡加之饥饿和流离失所的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人!
整个甘肃、山西、陕西等地可谓尸横遍野,白骨累累。
尤其是肃州那样的人烟相对稀少的荒漠地区,因战争而遍地死尸,成了本来就野狼汇聚的地区野狼吃不完的大餐,从而促进了野狼的加速繁殖。
野狼数量日益快速增多,死尸吃尽,便开始光天化日之下进村入户。
野狼成群结队,胆量越来越大,性情更加残忍,行为更加猖獗。它们不但猎捕农民的鸡鸭猪羊牛马,而且公开袭击人类,从老人到小孩,再到公然袭击年轻力壮的人。
此时,肃州可谓狼势滔天。
史料记载:“有成军三营,由高台赴肃,行至双井堡,遇狼百余。众以铳击之不退。”
涉事清军为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率领的三营兵力。他们装备着火枪、火炮等热兵器,原计划从高台向肃州(今酒泉)进军,参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的军事行动。
然而,行军途经双井堡地域时,突然遭遇百多只狼群拦路围攻。
配备着火枪火炮的士兵一看狼势猖狂,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进攻军队,大为吃惊。带兵将领立即命令士兵开枪射击,试图驱散拦路围攻的狼群,继续行军。
然而,野狼早已吃人成性,加之狼群势大,互相仗恃,虽然突遭火枪的霹雳轰击,暂时停止攻击,躲避火枪的射击,但根本不想后退。
狼王从旁窥视,清军势大,加之有霹雳火助阵,而狼群相对势小,一时难以取胜,立即昂首长嚎,声震四野,请求野狼支援。
狼王长嚎,群狼立即助嚎,一时之间,狼嚎声入云天。此时,四野狼群,听到那里的狼王及众狼的求援嚎叫之声,立即从四面八方狂奔而来。
转眼之间,四面八方的野狼,风起云涌,纷至沓来。
狼群数量有当初的百多只,陆续激增至“成千上万”,逐渐对三营清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并立即对上千名清军展开群攻群杀地持续扑咬。
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狼群围攻形势:“忽咆哮大嗥,须臾聚数十万,四面搏噬,几为所困。至次日始散。”
当时的西北清军历经平叛战争的锻炼,经历了大小无数浴血拼杀的阵仗,况且手中的装备除了冷兵器(刀矛)之外,还配有火枪火炮,因而对上百只的狼群进攻并不惧怕。
带兵将领临危不惧,凭借实战经验,立刻指挥三营士兵结成团圆阵型的临时防线,众军抵背,刀枪对外,一致抵抗四面围攻的狼群。
狼群势大,且嚎声震耳,仍有无数野狼闻声赶来参与猎杀清军的进攻。
带兵将领命令:兵分两拨,相互依托。对远处的狼,由火枪火炮轰击;对攻近的狼则由刀劈矛刺。一时间,双井堡地面枪炮隆隆,血腥满地,狼嚎震野。
令人吓破胆的是,双井堡之狼铺天盖地,前赴后继。由成百至上千,乃至过万,甚至数十万!阵地上尸横遍野,层层叠叠,血流成河,腥气漫天。
从日暮至清晨,激烈的人狼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夜。
清军虽然依托火枪火炮的威力最终击溃了狼群的的进攻,避免了被数十万野狼生吞活剥、全军覆没的后果,但也在此次袭击中损失惨重,以致日后人们谈狼色变。
第一,当年的西北狼患具有普遍性:同期史料显示,西北狼群袭击人畜事件频发,民间甚至将“狼祸”融入了方言。
比如,河西走廊人的方言中,就产生了“狼叼下的”咒骂用语。这从侧面印证了狼患对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二,军事活动的影响:西北清军与回民起义军的长期拉锯战长达12年之久,导致肃州等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这就可能加剧了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的扩张。
特别是以死人为食的野狼种群数量的极度膨胀,从而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平衡,间接促发此类极端事件爆发。
第三,现代分析,自然生态失衡:这次有史记载的肃州人狼大战事件爆发,反映了清末西北地区生态与人类活动的矛盾已达极端化。
用现代科学眼光分析:当时的肃州狼群因长期兵灾、死尸遍野而吃人成性,甚至猖獗成性,又因后来栖息地不断缩减、死尸食尽,牲畜锐减,食物短缺,而频繁袭击人类,成为区域性的生存威胁。
现在看来:此次事件虽未直接影响晚清政府的后续西北战局,但作为特殊战例,载入了史册,展现了自然力量在人类军事行动中的不可控性。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