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多次劝告:天热宁可看电视,也别做4件事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那天就出门去银行排了个号,没走几步就突然头晕、心跳快,一测是中暑送进了急诊,这是不是我年纪大了身体扛不住了?”浙江嘉兴一位70岁的退休职工在住院时这样说。

连续高温天的冲击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季节性现象,而是在改变大量人的健康底线。近几年热射病、重度中暑、热诱发心衰这类病例的数量在医院里出现明显增长。

不是年轻人不怕热,而是老年人和慢性病人根本不具备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不少人在气温高的时候仍然习惯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以为出点汗没关系,结果一个小动作就把自己送进了急诊室。

气温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身体对高温的反应阈值正在变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需要通过出汗、扩张皮肤血管来降低核心体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心脏和血管的考验。

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这套调节系统早就不那么灵了。

汗腺功能下降,体液调节差,稍微脱水一点,血压波动就很大,一旦血液粘稠或血流重新分布失衡,很容易造成脑灌注不足或心脏缺血,最终出现晕厥、中暑、猝死等高温相关事件。

第一个危险行为是午间出门。

很多人早上起不来或者上午忙家务,中午11点后才出门做事,但这个时间段恰好是一天中气温爬升最快、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候。

气象预报报的是空气温度,地表实际温度比它高出很多,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超过50℃。

人在这种地表热辐射环境下,体表血管扩张极度明显,核心循环系统处于压力状态,而又没来得及补充足够水分,一旦伴随轻度脱水,就容易导致低血容量,进一步诱发晕厥或心源性晕倒。

尤其是习惯在这个时间买菜、取快递、散步的老年人,风险更高。

第二个危险行为是在室内不开空调或风扇。

出于节能或者担心受凉的观念,很多中老年家庭在极热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甚至晚上都靠自然通风。

问题是,当环境温度高过体温时,空气流动不但不能带走热量,反而会造成热积聚。人在静止状态下也会持续产热,如果环境无法帮助散热,核心体温会慢慢上升。

多数人误以为不动就不会热,其实不动时热量更难排出。

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迟钝,等到感觉不舒服往往已经体温升高。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身体始终处于低效降温状态,容易在某个时间点迅速脱补平衡,诱发大汗虚脱或热射病前驱表现。

第三个危险行为是饭后立即午睡。

很多人午饭后想立刻睡觉以图清凉,但在极热天气下,身体刚刚进食、消化系统正在大量耗能,血液集中在胃肠道。

此时平躺休息并不是最好的降温方式,反而会让核心温度更难释放,加上室内若无降温措施,午睡过程极易引发体温上升过快,甚至在睡梦中发生中暑

一些人醒来后头痛乏力、心慌胸闷,其实就是典型的热积过度后的表现。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肥胖基础的人,午睡环境温度高于30℃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危险因子。

人体在进入深睡眠阶段时本应降低体温,但环境不给条件,热量积聚后反而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第四个危险行为是在大量出汗后直接冲冷水澡。

人在高温环境下汗腺活跃,毛细血管极度扩张,汗液带走大量盐分和水分,此时血容量处于临界状态。

若立即用冷水冲澡,会导致皮肤血管骤然收缩,血压上升、心率波动,部分人甚至会诱发心绞痛脑血管痉挛

更严重的,是血管迅速收缩后核心器官得不到足够灌注,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意识模糊或晕倒。有些人尤其喜欢用冷毛巾敷脸、冰水泡脚等方式降温,看似有效,其实极易打乱身体的热平衡。

真正安全的降温方式是缓慢、逐步、由外到内,水温不低于体温3℃以上,用时不超过5分钟。而不是激烈刺激式的“冲凉”。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在无意间挑战身体对高温的忍耐极限。很多人以为自己的身体能扛得住,其实是在不断用幸运来对抗生理极限。

极端天气中,哪怕只是一次轻微的中暑,身体调节能力也会下降一截。对老年人来说,这种下降可能是不可逆的。

而中暑并不总是从昏倒开始,它可能以轻度头晕、心率加快、口干舌燥、意识模糊作为前兆,而这些信号往往被当作“天气热正常”。

很多热射病抢救晚的患者,不是死于高温本身,而是神经系统广泛受损后带来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更严重的是,极热天气下,一些常规用药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比如利尿剂会增加脱水风险,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心率调节,安眠药会抑制神经对高温的反应速度,这些因素叠加在极端天气里,就变成了看不见的健康杀手。

人不能控制天气,但可以管理行为。在极端高温中,做得少反而比做得多安全。不一定非要清晨出门锻炼,也不一定非要亲自去市场买菜,很多事情可以等天气转凉或通过代办完成。

躺着看电视、安静喝水、保持屋内通风降温,在高温季节反而更符合生理节奏。不要因为怕“太懒”而去强行挑战极限,这种懒反而是保护自己的智慧。

是不是只要身体没明显不适,就可以照常活动?

答案是不行。高温带来的危险不靠主观感觉判断。建议在天气超过33℃时减少户外暴露每天补水不少于1500毫升,室内温度控制在26℃以内。

避免高温时段出行、饭后不立即午睡、冷水降温要缓慢进行、慢病患者按医嘱调整用药时间。身体是靠积累维持的,不是靠硬撑扛过来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天热不要做哪些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养生   劝告   医生   高温   身体   体温   天气   危险   午睡   环境   心率   温度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