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
编辑|冉
一个企业迁址新闻,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上海昌硕科技,那个曾经“富士康第二”、最高峰雇佣了十多万人、帮苹果代工iPhone的超级工厂,宣布整体从上海撤离。这不是简单的关厂,也不是哪条产线调整,而是彻底撤出浦东,把生产线迁到江苏昆山。
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是不是不适合制造业了?是不是“世界工厂”真的要易主?苹果不要我们了?工人怎么办?就业、城市发展、产业链都会不会出问题?
昌硕搬走,只是一个开始吗?
说起昌硕科技,其实很多人都并不陌生。它是华硕旗下的代工企业,专门为苹果、华硕等大品牌做代工制造。
2004年落户上海浦东,当时正值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昌硕迅速成长,在鼎盛时期,整个厂区几乎成了一座小型城市:十几万人在里面工作生活,流水线不眠不休,月产值破百亿。
如果你用的是iPhone或者iPad,很可能你手里的这台设备就是在昌硕的流水线上拼出来的。
昌硕的存在,一度撑起了浦东新区超过10%的GDP,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甚至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供应商聚集在周边,可以说,是实打实的“产业集群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制造巨头,最近却低调宣布整体搬离上海。消息一出,不少人感到意外甚至惋惜。这件事,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搬迁,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的转型和阵痛。
那昌硕为什么走?
第一个,订单问题。苹果近年来在不断调整全球供应链,把订单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家。2023年,有媒体统计苹果在中国砍掉了超过30家代工厂的合作,昌硕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其次是成本问题。上海的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在全国范围内算是非常高的。现在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再加上环保、安全等各种合规成本高企,对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大型工厂来说,已经吃不消。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地方政策导向问题。上海这几年明显在推进产业升级,更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芯片、人工智能这些新兴产业。昌硕这种传统代工厂,跟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有点“脱轨”了。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诱人的替代选项。
昆山主动伸出橄榄枝,提供优惠政策和真金白银的补贴。有媒体披露,昆山为了吸引昌硕,总共投入了近2000万扶持资金,还帮助解决厂房、员工住宿、招聘渠道等问题。昌硕搬去昆山,既能节省成本,又离上海不远,员工也可以选择继续留下或者就近转岗,看起来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决定,而是被多种外部因素和内在压力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昌硕的搬离引发了大量关于“制造业外迁”的讨论。实际上,这几年确实不少制造企业选择将部分业务转移出中国,尤其是向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新兴制造基地转移。
比如富士康,已经在印度投了几十亿美元建厂,连苹果的iPhone组装业务也在逐步转移到那里。耐克、阿迪达斯、惠普、索尼、三星等老牌巨头,也都在东南亚设了生产基地,有的甚至把中国的工厂直接关闭了。
这一波外迁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人多、地便宜、政策友好。但现在,中国的制造成本明显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
拿一个流水线工人来说,在中国一线城市每月工资加上社保七七八八差不多要七八千元,而在越南或者印度,同样的岗位每月只要2000多元。
中美关系这几年起起伏伏,很多跨国企业担心“押宝中国”风险太大,一旦发生制裁、断供等事件,整个供应链就可能瘫痪,所以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去中国化”,实现“多元布局”。
疫情期间,很多中国工厂因封控停摆,严重影响交付。比如上海当年封城那两个月,大量生产订单被迫延期甚至取消。这让全球客户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这里要澄清一个很关键的误区:“外迁”不等于“彻底撤离”,更不是“放弃中国”。
实际上,大多数外企还是把中国作为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只是在考虑分散风险、优化结构时,把低端产线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而把中国这边留给更高端、更复杂、更自动化的生产线。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外企其实是在搞“双基地”或者“多中心”战略。昌硕也一样,一边在印度设厂保证对苹果的交付,一边把国内产线从上海转到昆山,相当于国内外“两手准备”。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有人走了,但也有很多人在进来,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2024年,中国的“新三样”出口——电动车、锂电池、光伏组件——总出口额突破了1.2万亿元,同比还增长了超25%。
这说明:中国制造并没有“塌方”,而是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重新洗牌。
昌硕的“出走”,让很多人担心制造业在中国没落了,但这其实是个误解。与其说制造业在“走”,不如说是在“升级”和“重构”。
我们看看最近这几年,中国制造业在悄悄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像昌硕这种依赖大量人工、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工厂,确实正在往成本更低的地方走。一部分往中国中西部二线城市转移,比如昆山、合肥、重庆、郑州;一部分走出去,比如印度、越南、墨西哥。
比如上海这几年重点发展的,是智能制造、芯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像特斯拉上海工厂、蔚来、小鹏、华为智能汽车、芯片企业寒武纪等,都在加快布局。
以前我们做代工,吃的是“辛苦钱”“低利润”,现在国家政策引导我们搞原创设计、品牌出海、核心技术。比如宁德时代做电池、华为做芯片、比亚迪从代工转型整车制造,都说明我们正在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品牌”。
上海不再适合做大体量的代工制造,但它适合做研发、品牌、创新中心。工厂搬走了不代表产业空了,而是让位给了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制造”。
这就像一个人年轻时做的是体力活,等年纪大了要靠脑力赚钱、靠经验吃饭。中国制造也一样,从“低端劳动力密集”往“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转型,是非常自然的进化过程。
当然,这种转型不会毫无痛感。比如昌硕搬离之后,几万个工人面临就业转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会短期下降,甚至还会出现局部“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你会发现:这正是产业升级的“阵痛期”。
昌硕科技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制造业迁移等同于“制造业崩溃”,而要看到背后那场静悄悄但深远的结构转型。
制造业没有离开中国,而是正在“上楼梯、换跑道、转赛道”。从代工到创新,从廉价到智能,这是一个国家必须走的路。
昌硕走了,但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隆基绿能正在崛起。这些企业代表的,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所以问题来了:下一个“昌硕”,还会搬走吗?还是会成为“中国智造”的中坚力量?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