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上,有一个问题:
“中年女性怎么才能在家庭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
“不强行掌控,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步入中年,家庭琐事如乱麻,孩子的教育、配偶的相处让人应接不暇。
在这重重压力下,不少中年女性逐渐失去了自我,甚至变得过度掌控家人,不仅让身边的人疲惫不堪,更是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内耗。
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女到中年,最大的觉悟是,富养自己,散养孩子,放养配偶,把自己过好了,反而能抓住更珍贵的东西。
富养自己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找到自己,经营好自己,就会发现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曾刷到一个韩国设计师的故事。
从小,她就因外貌被周围人嘲笑,而自卑。
初中时,她立志成为一名设计师,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婚后,她终日埋首于家务、丈夫和孩子之间,生活被各种琐碎重复填满。
她一度以为自己的生活只能这样了。
直到某天早上,她深藏在心底的梦想被点燃。
她清晰地意识到:“既然来到这世上,就要认真地活。”
于是,她开始带着孩子一起追梦。
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利用孩子入睡后的深夜学习,一边接点小订单赚钱养家。
每天就像一场马拉松,虽然身体更累了,但她的状态反而越来越好了。
凭借自己的坚持和热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作家苏芩曾多次强调,人一定要懂得富养自己,因为你身上所有的焦虑和戾气,都是被亏待出来的。
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人,就像一辆油箱空了的车,无论如何使劲踩油门,都徒劳无功。
只有当我们开始爱自己,不再等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我们会发现自己更快乐了,有更多溢出来的幸福给家人。
富养自己,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拥有健康的身心:
倾听身体的声音,每天适当运动,让疲惫的身躯得以舒展;
允许自己脆弱,不必想着事事都要周全,把自己绷得很紧;
体察自己的情绪,在压力中寻找排解之法,在不安时不和自己较劲;
当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把自己过好,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散养孩子
知乎网友@E拉K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他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小学转学和父母一起住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父母开始给他包办一切:
洗衣做饭等家务事不让做,母亲总是说“你做不来,你不行”;
衣服鞋子都是父母选,自己很少有选择权;
高考填志愿也是父母一手安排,哪怕他骨子里并不喜欢……
长期被父母这样“呵护”,导致成年后的他,工作和社交能力都很差。
一遇到困难只想求助于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独立思考和办事的能力,自信心也一点点被磨灭。
自然界有个“狐狸的法则”:
母狐狸会在小狐狸长大后,通过驱赶的方式,让小狐狸离开家园,独自觅食谋生。
而狐狸的聪明和应变能力,就是在自己独立生存时进化而来的。
一味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他们一旦离开你的帮助,就会像折了翅膀的鹰,无法翱翔。
与其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哪怕犯错,孩子也能在纠错中学会独立思考。
真正的爱不是为了永远庇护,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作家老舍在子女教育上走的是“散养”路线,向来主张无为而治。
他从不过问孩子们的课业成绩,更不逼着他们像自己一样走上文学路,只想着让孩子们在平等、宽松又快乐的氛围里长大。
生活中,他和孩子们处得像朋友,带他们去茶馆喝茶、去澡堂泡澡,做决定前也会跟孩子讲清楚,问问他们的想法。
印象很深的是舒乙15岁那年,老舍从美国讲学回来,瞧见儿子蹿高了不少,没像寻常父亲那样摸摸头或拍拍肩,而是先伸出手跟他握了握。
这份藏在慈爱里的克制与尊重,让舒乙一下子觉得自己成了大人。
这种看似“不管不问”的教育,非但没耽误孩子,反倒把他们都培养成了独立又出色的人。
周国平在《教育的本质》中写道: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真正的散养,就是点燃孩子自主成长的火焰——不替他们规避风险,而是教他们面对风险,不替他们决定人生,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散养孩子,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茁壮成长。
放养老公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军官江德福是出了名的“大老粗”,资本家小姐安杰却活得精致讲究,两个看似不搭边的人,偏偏成了夫妻。
一开始,江德福不懂安杰爱喝咖啡的习惯,更不明白她“喝水用水杯、喝茶用茶杯、喝咖啡用咖啡杯”的讲究;
安杰也瞧不上江德福那股子不拘小节的糙劲儿,总觉得他没文化、不浪漫。
可日子过着过着,江德福记着安杰的喜好,一买咖啡就是一辈子;
安杰也看清了江德福的担当与真诚,不再纠结那些“讲究”。
两人带着最真实的自己磨合,学着尊重对方的不同,感情反倒越磨越深厚,把日子过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
“很多婚姻的毁灭,源于一方总想把另一方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有的人紧攥着“理想模板” 挑剔伴侣,试图磨平对方的棱角、重塑对方的模样,结果在无休止的改造与反抗中耗尽了爱意;
有的人则捧着“接纳之心” 珍视眼前人,尊重彼此的差异,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反而在相互理解中让感情愈发坚韧。
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恰是“放养”智慧的最好证明。
钱钟书在学问上是大家,生活里却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不会打蝴蝶结,常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小孩一样一把抓。
杨绛住院产女时,他独自在家更是状况百出:
打坏了房东的台灯,打翻墨水弄脏桌布,弄坏了门把手。
面对这些“麻烦”,杨绛从不说 “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只轻轻一句 “不要紧”,便化解了他的窘迫。
而这份包容也换来了钱钟书的用心。
从没做过饭的他,学着蒸年糕、炖汤给妻子补身体,一天跑四趟去医院探视;
知道杨绛喜欢晚起,便几十年如一日早起做早餐,端到床头才叫醒她。
他们从没想过改造对方,而是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周国平在谈及婚姻时说:
“好的婚姻,都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黏滞。”
好的婚姻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而是接纳对方最真实的样子。
欣赏其优点,包容其不足,尊重双方的不同,让彼此在爱中都能自在呼吸,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
梁实秋在《中年》里写: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女到中年,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生长。
散养孩子不是不管,是信任;
放养配偶不是不爱,是包容;
富养自己不是自私,是责任。
当你开始滋养自己的灵魂,世界自会为你让路。活出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
— END —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