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女幼师被狗咬伤,6个月后狂犬病发作走了,她的经历值得反思

狂犬病是一种几乎百分之百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由狂犬病毒引发,主要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进入人体而致病,常见传播方式为被狗咬伤或抓伤。全球每年有数万人因此丧命,一旦进入发病期,几乎没有生还可能。及时接种疫苗虽能有效预防,但现实往往比教科书更复杂——因为并不是每一次打了疫苗,都能换来安全无虞的结局。



2022年,29岁的徐书欣是一名来自南昌市某私立幼儿园的主班老师。她长相温柔,说话轻声细语,是孩子们眼中“像妈妈一样的徐老师”。除了热爱教学工作,徐书欣对小动物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常在下班路上带些鸡肝、饭粒喂小区门口的流浪猫狗。她还在朋友圈转发动物救助信息,曾自掏腰包为一只感染猫瘟的小猫治病。对她而言,照顾弱小、保护幼小,早已成为一种本能。

4月12日,天气晴朗,这天上午十点,孩子们刚结束早操,在操场自由活动。徐书欣例行巡视,忽然发现教学楼后墙边围着几名孩子,好奇地蹲着不肯离开。她快步走过去,只见一只小狗趴在角落,浑身脏污,毛发打结发黄,像很久没洗澡。狗身子瘦得像根棍子,眼神涣散,嘴角流着口水,还不时轻轻颤抖,显得极为虚弱。一个小女孩正在给它喂饼干。

徐书欣心头一紧,立刻上前制止孩子接触,心想万一这狗身上有病菌或寄生虫,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她小心地把孩子们带回教室安顿好,才折返回来。徐书欣从食堂拿了点饭团碎屑,小心地蹲下引导狗走出围墙。可当她试图挥手轻轻驱赶狗狗时,那只泰迪狗突然炸毛一样猛地扑上来,一声尖叫后直接咬住她的小腿。徐书欣来不及反应,只觉得小腿一阵钻心的剧痛,随即鲜血就顺着咬痕涌了出来。她强忍着疼痛,踉跄后退几步,狗被她甩开后跑远了。同事听到动静后立马赶来扶住她,并陪着她赶到最近的市区医院挂号。



很快,一行人就来到了急诊科,急诊医生看到徐书欣的伤势后神色凝重,立刻让她平躺在清创床上,开始第一步处理。洗伤是控制感染、阻断病毒扩散的关键环节,医生用大量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高压冲洗,足足冲洗了二十多分钟,又用0.05%的碘伏反复涂抹消毒,清理每一道咬痕缝隙,不放过一丝组织缝隙。护士准备了缝合工具,但被医生制止:“狂犬病毒可能已经进入局部神经末梢,如果缝合,会加快病毒在封闭空间内繁殖扩散。”

最终伤口未做缝合,而是采用开放式引流处理,保持通气,让免疫细胞能自然介入,避免病毒被困体内。医生一边处理一边解释:“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很特殊,病毒常潜伏于伤口周围的神经组织中,先不引起系统症状,一旦沿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就几乎不可逆了。”

随后他告知徐书欣,必须马上启动“暴露后免疫程序”:一是局部注射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相当于被动免疫——直接注入抗体来中和病毒;二是主动免疫——完成五针程序化疫苗接种,以刺激她自身产生长期抗体。这两者必须联合使用,前者为初期保命争取时间,后者为长期建立防线。听到免疫球蛋白一针下来费用高达三千多元,徐书欣愣了一下,但几秒后就坚定地点头:“打,我不怕疼,也不能出任何疏漏。”

于是医院当即为徐书欣开通绿色通道,由专人送药送检。医生根据她体重计算免疫球蛋白剂量,分多点深部注射于伤口周围,最大程度发挥局部中和效果,同时在她肩膀肌肉注射第一针狂犬疫苗。接种完成后,医生又特别叮嘱她:“后续四针必须严格遵循“0-3-7-14-28天”接种时间表,不能提前、不能延后。此外,回去要避免伤口沾水、保持清洁,不吃辛辣油腻,不做剧烈运动,任何发热、头痛、痒麻都要第一时间复诊。”徐书欣一一记下,就一瘸一拐地离开了医院。


在接下来的四周里,徐书欣严格按照医生叮嘱完成了其余四针狂犬疫苗的接种,分别安排在第3、7、14和28天。每一针她都自己定好闹钟、提前请好假,从不耽搁一分钟。回到家后,徐书欣每日坚持避免沾水发炎;饮食上也一改往日喜辣口味,改为清淡煮菜,甚至连最爱的奶茶也戒了。老师们劝她不用这么紧张,但她总说:“只要想起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我就一点都不敢含糊。”

5月20日,是医生安排的抗体复查日。徐书欣清晨空腹到医院抽血,检查的是“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这是评估疫苗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医生翻阅报告后点点头,说:“结果很好,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85,远高于保护标准值1:5,说明你体内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她以为这件事终于可以翻篇了,却没料到,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片刻宁静。



9月8日上午10点左右,徐书欣正在教室给小班孩子们读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她一边翻页,一边用夸张的语调模仿角色声音,孩子们围坐一圈听得津津有味。可讲到一半,徐书欣忽然顿了一下,右手下意识地按住了小腿旧伤的位置。那块伤疤原本早已干瘪结痂,此刻却像被蚂蚁啃咬一般,麻、痒、刺痛夹杂在一起。她以为是季节交替皮肤敏感,试图转移注意力继续讲书。可十分钟不到,那种奇怪的感觉越发明显,就像有一股电流从体内深处窜出,沿着神经在身体里乱撞,徐书欣不由自主地搔抓起伤口,连声音都开始有些发抖。

坐在她身边的小女孩抬头望她,轻轻喊了声“徐老师”,她却像没听见一样,眼神飘忽,语速也明显变慢。徐书欣努力维持平稳,但额头已经渗出细汗。她用讲义轻轻扇风,却感到一阵眩晕袭来,连站立都变得不稳。徐书欣赶紧朝助教招了招手,声音低沉地说“我去办公室一下,你帮我看一下孩子”,然后缓慢走出教室。回到办公室后,她坐在椅子上,轻轻抚着右腿,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于是只好请假回家休息了。

9月11日早上,徐书欣还在家里休病假。她前一晚反复说腿发麻、喉咙干,整夜都睡不安稳,于是丈夫一大早熬了小米粥。正端到床边时,徐书欣突然侧过头,脸色发白,手撑着额头低声说:“我感觉喉咙有点紧,咽口水都费劲。”丈夫以为她是感冒上火,劝她多喝水,可她刚拿起杯子靠近嘴边,眉头就皱紧,整个人僵住了,杯子“啪”地掉到地上,水撒了一地。徐书欣身体向后一缩,嘴唇开始发抖,小声说:“别让我喝,我一听水声就觉得头皮发炸,心跳得特别快。”徐书欣丈夫被她这反应吓住,想抱住她安慰,却发现她浑身冰凉,手指止不住地颤。



还没等丈夫开口询问,徐书欣就突然捂住胸口开始急促喘气,眼睛睁大,像是在用尽全力吸气,却始终透不过来。她整个人挣扎着从床上坐起,双手胡乱挥舞,喃喃说“空气不够了,我喘不上来”,眼神越发惊恐,瞳孔扩散,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干咳声。丈夫一边用毛巾擦她额头冷汗,一边哆嗦着打120。就在拨号的同时,徐书欣突然猛地抽搐了一下,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眼睛一翻,直挺挺倒在床上。丈夫慌乱地喊她的名字,伸手去掐人中,徐书欣却毫无反应,唇色迅速发白,额角还残留着冷汗。他一边颤抖着给急救员报地址,一边紧紧抱住妻子,整个人几乎要崩溃。


救护车赶到时,徐书欣仍处于昏迷状态,双手冰凉,面色苍白。急诊医生一边吸氧一边询问病史,丈夫含糊地说她半年前被流浪狗咬过,打了疫苗也打了免疫球蛋白。当听到“怕水、怕风、喉咙紧、抽搐、曾有犬伤史”这些关键词时,医生脸色骤变,立即下达指令:“高度疑似狂犬病发作,转入隔离抢救!”随后医院连夜启动应急程序,对徐书欣进行脑脊液检查、病毒RNA检测,同时进行镇静、抗痉挛和呼吸支持等治疗。几小时后,检验科传来报告:脑脊液中检测出狂犬病毒核酸阳性,结合症状与接触史,确诊为狂犬病。


确诊不到十二小时,徐书欣已出现多系统功能紊乱。她偶尔睁开眼睛,却已经无法正常交流,说话含混不清,甚至连丈夫的名字也叫不出来。医生尝试进行镇静处理,但徐书欣神经系统的损伤进展极快,开始频繁呕吐、面肌抽动,手指僵直,体温持续升高。到第二天下午,她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医生紧急为她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但即便如此,心率依旧不断下滑。监护仪上的数字一秒比一秒少,警报声此起彼伏,直到傍晚5点47分,心电图上的波形彻底归于一条直线。医生沉默片刻后,摘下听诊器,宣布:“患者徐书欣,因狂犬病毒性脑炎并发延髓功能衰竭,于17:47临床死亡。”



徐书欣丈夫瘫坐在抢救室外的长椅上,报告单从手中滑落。他喃喃低语:“她真的每一针都打了啊……为什么还是……”那一刻,整个世界像被时间掐断,剩下的只有空白和失声的悲鸣。几分钟后,整个人近乎崩溃的他拦住了主治医生,声音嘶哑、眼眶通红:“医生,这不可能……你们当初亲自处理的伤口,疫苗、免疫球蛋白一样没落下,她按时接种,连忌口都特别注意,怎么还会出事?是不是疫苗本身出问题了?是不是感染根本就没清干净?”


医生神色凝重地摇头:“我们医院所有疫苗都来自国家统一渠道,批次、效力都有备案,操作流程也都有完整记录,疫苗本身不会有问题。”医生停顿片刻,又问:“她最近有没有再次接触动物?哪怕是被舔到、抓了一下都算。”徐书欣丈夫拼命摇头:“从她被咬那天开始,她再没碰过任何一只动物,连小区遛狗的路她都绕着走。”医生沉默片刻,转身回到办公室,调出系统中徐书欣自四月以来的完整接种记录,逐一核对接种时间、疫苗批号、接种人员签名、伤口处理流程等所有细节,毫无纰漏。

随后,值班护士又根据家属提供的生活笔记,交叉检查她的体温曲线、作息时间、进食情况、是否服用抑免药物等潜在干扰因素。整个病例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几名医生越查越迷茫:病程经典、接种规范、无再次暴露,却依旧发作死亡,仿佛这一切根本无法解释——像一个没有缝隙的谜团。徐书欣丈夫坐在走廊尽头,一动不动地盯着地板,眼神逐渐失焦,拳头时而紧握,时而松开。他的嗓子像堵着一团火,说不出话,也不愿再听任何分析。周围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般,所有人心里都只剩一个问题——如果连医生都找不出原因,这一切,真的只能归咎于命运吗?



正当会议陷入僵局,几位医生突然站起身,迎向走廊尽头快步而来的身影——医院副院长刚从市疾控开会返回,听闻院内出现罕见“免疫突破型”狂犬病例,立即赶来查看详情。副院长是南昌市少有的公共卫生与病毒学双资深职称专家,早年曾参与过本地狂犬疫情防控专项,熟悉疫苗免疫机制及发病规律。他接过病例摘要,仔细阅读每一项指标,又亲自查看病毒检测报告,神情愈发严肃。

了解初步情况后,他走到徐书欣丈夫面前,语气沉稳却不冷漠:“她发病时间距离最后一针疫苗约三个多月,抗体滴度一度合格,说明疫苗本身曾起效。但问题不一定出在接种,而可能藏在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里。你回忆一下,这三个月,她有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反复坚持某种生活习惯,哪怕是你们觉得很小、不起眼的?”


徐书欣丈夫一愣,思索良久,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起了什么,却又有些迟疑地低声说:“你这么一问,我倒是想起有一件事……不过这是她以前就有的习惯,但是我们想着就是很小的一件事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况且我老婆之前一直这么做,什么问题都没有,怎么会突然就…”



副院长听到这,原本紧蹙的眉头微微一松,眼神从疑惑转为笃定:“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病例。徐书欣的这个情况,看上去她的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生活管理毫无错处,连医生找不到漏洞。但恰恰就是在这份完美背后,却2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一你们都没有意识到,在她接种完狂犬疫苗的这段时间里,有两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直被反复忽略,而这,正是让她病情突然失控、最终不治身亡的关键因素。”

第一件事:频繁用热水烫洗伤口周边

徐书欣被咬之后,对于清洁伤口这件事格外上心。她每天一回家,就第一时间检查腿上的疤痕,还习惯性用热毛巾敷一敷,担心天气闷热导致感染。到了五月中旬,疤痕已基本脱痂,但她仍坚持用烫水烫洗伤口周围皮肤,配合中性肥皂反复擦拭,以为这样可以洗掉残余病毒。这种做法甚至持续到七月,每次洗澡她都习惯把热水调得偏高,说是有种清理干净的感觉。丈夫也见过几次她洗完腿部后红红的皮肤,但当时谁都没多想。

这种习惯,实则存在巨大隐患。狂犬病毒具有高度亲神经性,它进入人体后,第一站并不是血液,而是沿着神经末梢悄无声息地向中枢爬行。在病毒潜伏的那段时间,伤口可能早已愈合,但病毒仍可能隐藏在皮肤下的神经鞘层。一旦反复用高温刺激,会激发局部炎症,导致原本沉默的神经组织兴奋,进而有可能加速病毒的唤醒与激活。热水虽能表面杀菌,却无法杀死已潜伏的神经病毒,反而打破了其潜伏期的封闭节律。

更棘手的是,徐书欣在烫洗过程中曾出现过短暂的刺痛与神经跳动感,尤其在六月下旬,她洗完伤口后曾感到小腿像触电一样跳了一下。她当时以为是血液循环的问题,还刻意拍了拍皮肤放松肌肉。这些信号其实正是局部神经被激惹的表现,是病毒可能从静默状态进入活跃传导的前兆。可惜她没有相关医学常识,错把病变前兆当作恢复征兆,继续强化了这种高温刺激,间接打破了免疫屏障形成的关键时间窗口。


第二件事:长期熬夜作息紊乱,削弱疫苗效力

自从被咬后,徐书欣白天工作依旧繁忙,晚上却养成了一个习惯:等孩子和丈夫睡下,她会一个人坐在阳台,玩手机、刷短视频、整理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有时甚至熬到凌晨一两点。她以为这样能静下心,也算是一种放松。尤其是在暑假期间,她接了不少线上教案录制任务,常常晚上录音、剪辑、上传,虽然白天可以稍作补觉,但她的睡眠规律早已被彻底打乱。

狂犬疫苗属于依赖免疫系统响应的主动免疫。五针程序虽是标准接种路径,但疫苗真正发挥保护效应,仍需要机体自身参与。而长期熬夜、缺乏规律睡眠,会显著削弱T细胞活性与免疫细胞生成能力,导致抗体水平虽一度达标,却难以长期稳定维持。尤其是在她打完第五针后的一两个月内,正是抗体从建立到巩固的关键期,若此时免疫系统疲软,则疫苗提供的屏障将随时间下降,无法抵御潜在的微量病毒残留激活。

更具隐蔽性的是,徐书欣曾在七月底因录制任务连熬四夜。那段时间她白天状态也很差,曾在单位体检中被查出白细胞偏低、免疫球蛋白M值轻度下滑。她当时只以为是夏天太累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这正是疫苗保护边缘失效的警示信号。狂犬病并不需要病毒大规模复制才发病,一旦免疫系统未能持续监测并清除那一点点漏网之鱼,病毒就会顺着神经迅速扩散,最后形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最令人唏嘘的是,九月初发病前,徐书欣正好经历了一段情绪低潮期,晚上失眠、白天犯困,整个人都处于持续疲惫状态,甚至连中午的小课间都靠咖啡提神。她体内的抗体,极可能在这个阶段掉到谷底。当病毒经过几个月的潜伏终于突破神经屏障时,她已经再无抵抗能力。等到怕水、怕风、喉紧、抽搐等典型症状一一出现,一切为时已晚。她以为自己做到了万无一失,却忽略了免疫力背后那根最容易被轻视的根本之线。


内容资料来源:

[1]郑日真,罗华初,周少碧,等.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5,31(02):187-190.

[2]王睿.狂犬病防疫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农民,2025,(08):123-125.

[3]王英龙.狂犬病在动物中的传播机制与防控对策[J].北方牧业,2025,(02):28.


(注:《29岁女幼师被狗咬伤,6个月后狂犬病发作走了,她的经历值得反思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育儿   幼师   狂犬病   疫苗   医生   病毒   狂犬   丈夫   伤口   抗体   免疫   神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