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鼎湖区桂城街道,糯米冚被与鼎湖裹蒸一样闻名遐迩,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它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更是凭借十二道精细工序,烹制出令人唇齿留香的传统风味。
糯米冚被成品。 图片均有受访者提供
追溯糯米冚被的起源,要回到鼎湖区桂城水坑一带。过去,鼎湖人民制作裹蒸时,常因包裹用的柊叶短缺,剩余的糯米、绿豆、猪肉等食材被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充分利用。她们加入腊味、米浆、葱蒜等食材,层层叠加后蒸制,成就了这道美味糕点。因其制作与食用便捷、味道绝佳,很快在鼎湖、高要、端州等地广泛流传。
“儿时,每逢制作裹蒸时,妈妈就会做上一道糯米冚被美食,每次一上桌,就把大伙馋得直咽口水,口感丰富的味道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糯米冚(盖)被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国柱说,糯米冚被是水坑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传统美食,其外祖母是第一代传承人,守艺超过70年,母亲陈嫦承母技艺,是第二代传承人,后传给姨妈陈三嫦,是第三代传承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喜欢上制作糯米冚被,传承传统制作技艺。
彼时,糯米冚被都是节日的美食,偶有拿到市场上售卖。这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视、挖掘和保护发展,梁国柱也想推广这一传统美食,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儿时的味道和当地风味。2024年,梁国柱和姨妈加入肇庆市得肇皇裹蒸粽有限公司,成为糯米冚被的主要制作者,该传统美食得以规模化发展。并通过“线上+线下”推向更广的市场,收到不错的反响。
“制作糯米冚被,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传承者的心血,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制作糯米冚被需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不能乱,才能做出地道的味道。”梁国柱说,制作工序极为考究。备料是起始步骤,要将各种食材准备齐全并仔细清洗。浸米能让糯米充分吸收水分,为软糯口感奠定基础。绿豆要煲熟,轻轻一戳可以成沙,芋头要用花生油炒出金黄色,而整个过程中,火候的把握直接影响食材的风味。
工作人员在制作糯米冚被。
他特别强调:“加糯米和芋头时,要不停翻炒,防止粘锅,同时要根据食材呈现出的样态,调整火力大小。加入绿豆和糯米芋头一起翻炒,能让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而面浆的加入,不仅增加了糕点的黏性,还赋予其别样风味。”
刚出炉的糯米冚被,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糯米软糯香甜,芋头口感绵密,绿豆的清爽与腊肉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层次丰富。油炸或煎煮后的糯米冚被,外皮微微酥脆,与内部软糯的食材形成鲜明对比,口感更加丰富多样,让人回味无穷。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品尝到糯米冚被,让这份传统风味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梁国柱说道。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丽娟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