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塌房”,人设崩溃?是墙倒众人推?


眼看“王家卫受害者联盟”的名单越拉越长,演员李开群更是直接在直播中点名:

“王家卫根本不懂什么一代宗师。”

李老师的发言很有意思,他称《一代宗师》也找过他,但他没去。

一是因为酬劳太低,二是因为他觉得王导整天戴着墨镜,怎么能看见“宗师”呢?

导演自己都不看见,怎么能拍出来让观众看见呢?



向太的发言更是毫不留情:

“王家卫没有张叔平是个屁,电影的没落他要负点责。”

她还表示绝对不会给王家卫的电影投资,因为他不受控。

最初曝料的古二可能也没想到,王家卫一个搞文艺片的,居然能得罪这么多人。

那么,混影视圈这么多年,王导是怎样把投资人、同行、演员、观众都得罪光的呢?



首先来看王家卫出圈的标志性符号——墨镜、慢工、文艺腔。

用当下的话说,这是他的人设。

某种程度上,这和某音某书上一些超小众文艺博主走的差不多的路线。

刻意追捧冷门的实验电子乐;

收藏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古着餐具;

张口闭口“只喝单一庄园的微批次手冲”。

他们的人生信条就是:

“不是我的爱好太猎奇,而是你们的层次太低、审美太LOW。”

最好还要表现出一点“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向下兼容感。



王家卫就喜欢这种感觉,而且还真的被他装到了。

而他之所以能够美美装到,可不是他的腔调有多高,归根结底还是时代的助力。

当时正值90年代城市化加速的当口。

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作为首批进城打工青年,他们的身份迷茫与孤独感要远超后人。

王家卫的电影中所展示的“漂泊感”、“情感拉扯”、“自我探寻”正好击中了这种集体情绪。



而且当时香港正逢电影黄金期,资本充足、环境宽松,给导演的风格化试验提供了足够的试错成本。

那时香港的主流影片多为武侠、警匪和喜剧片,王家卫以“反类型叙事”打出了差异化优势。

什么是反类型叙事?

简单来说就是无完整剧情、侧重于碎片化表达。

这不就是拼接式短视频吗?

这种风格要是放在现在,可就没他什么事了。



“装”,让王家卫成为小众文艺教父,也败光了他的人缘。

至于他的傲慢、对人的漠视、强权、偏执,都是装到之后的衍生品。

人是很容易“误解”自己的能力的。

尤其是有所成就以后。

不仅容易把时代红利当成自己的天赋,还容易贬低别人的付出。

“王家卫”风格的出圈,以及他刻意营造的“腔调”,离不开张叔平的剪辑与美术、杜可风的摄影、梅林茂的配乐。

在视觉节奏与情绪的构建下,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观众。

或者说,文艺教父的光环,实则是部分同行和部分观众的集体想象。



正如网友总结的王家卫电影的两大特点:

“普通人没人看但影评人猛夸,投资人全赔但演员拿奖。”

这也正应了李开群的那句“他不懂什么叫一代宗师”。

所以这部电影会从“叶问传”变成“宫二传”。

所以他会轻视托举他走向文艺教父殿堂的人。

所以墨镜碎后的碎片也终将击碎名导的神秘感。



但尽管舆论汹涌、骂声一片,王家卫却未必会凉。

一方面,他的代表作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另一方面,他的国际声誉产生的影响力不会突然消失。

依然会有人需要王家卫。

不管是为了腔调、为了拿奖,还是为了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娱乐   墙倒众人推   宗师   文艺   腔调   教父   电影   墨镜   观众   小众   演员   风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