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入选!成都平原第一缕文明曙光就闪现在……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也是公认的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还是国家确定并重点支持的

全国大遗址六大片区之一

坐拥6项“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古迹粲然可观

文化遗产多姿多彩


4月18日是

202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

和小志一起来看看

四川省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今天的成都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专业考古手段陆续确认了八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城遗址,分别是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以及大邑县的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1996年,“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获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四川省首次获得国内考古界的最高荣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墩遗址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01第一缕文明曙光闪现宝墩

北纬30°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发生线”,这里有着最利于产生人类灿烂古文明的优越环境,四大文明古国从这里孕育。位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也在北纬30°这条神秘“发生线”上,数千年来,成都历经风雨又不断再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历史延续性。

从开明九世“徒治成都”起,4500余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实属世界罕见,今天的成都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这种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世界城市史上也十分少有。有文字记载的成都历史从未发生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水利条件良好,加之物产资源丰富,都说明了古蜀先民定居成都的科学性

△成都风光 图源:成都发布

成都平原的文明开端从何开始?在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后,很多人好奇,在环境相对闭塞、文献记载较匮乏的成都平原,何以出现如此辉煌的青铜文化?三星堆的起源在哪里?这些或许都能从宝墩找到答案。

沿着历史的潮流,溯源古蜀文化,成都平原第一缕文明曙光早已在4500年前闪现。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求索寻觅,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平原发现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经研究,这些古城址年代早于三星堆,距今约4500—3700年,八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因宝墩古城遗址规模最大、最早发现、最具典型,故学术界将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

小Tips: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通常以首次发现某种考古学文化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考古学文化具有时间、空间、文化特征三个内涵。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石碑 图源:新津发布

如果说三星堆文化对应的是中原的夏商时期,那么宝墩文化则对应着中原更古老的龙山文化时期。因此,宝墩文化也是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关于成都平原文明起源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章节

这些史前古城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国支离破碎的历史联系起来,也为进一步了解古蜀先民的活动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02八大遗址,回望成都平原4500年

从规模上看,“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中最大的宝墩古城遗址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其他如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达到30余万平方米,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和紫竹诸城面积均达1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迄今所知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对探索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建立四川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中的空白。

△宝墩文化部分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起来看看,这八大遗址,各有什么特别之处。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

面积:内城面积6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276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500~3900年

新津宝墩古城是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建造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经确认,宝墩古城遗址的年代比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的年代还要早,属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早期阶段,是成都平原文明化进程的典型例证。在这里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遗存,是成都平原稻作种植的第一站、稻作文明发源地,也是成都平原城市史的发端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航拍图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郫县古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

面积:约31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000~3700年

郫县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郫县古城中发掘出大型房屋基址,被推测为公共礼仪性建筑遗迹,可能是古蜀先民用于祭祀和集会的场所,是迄今为止宝墩文化中最大的礼仪性建筑,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标志。

△郫县古城遗址发现的大型礼仪性建筑遗迹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温江鱼凫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

面积:约40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000~3700年

温江鱼凫城带有较多神秘色彩,传说是古蜀鱼凫王的都邑所在地。鱼凫城遗址晚期遗存处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最晚阶段,与三星堆文化紧密衔接,是探索三星堆文化形成重要钥匙。遗址呈对称六边型,出土了大量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玉凿等玉石器,还发现了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遗迹。1996年,鱼凫城遗址出土了一片彩绘陶片,这是成都平原诸城址中第一次出现彩绘陶片

△温江鱼凫城遗址发掘探方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都江堰芒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

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200~4000年

都江堰芒城遗址保存较好,四周原有内外两层残高1~3.5米,间隔约20米的城墙围护,像刻在平原上的一个“回”字。在1998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在芒城东南角发现了一座完整的竹骨泥墙房址,首次证实了竹骨泥墙在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中的存在,为探索成都平原史前房屋的形状与结构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城址双重城墙的形制也反映了古蜀先民与水“斗争”的创造性史实。

△竹骨泥墙就是把木头或者竹子插在地上作为房子墙面的“骨架”,用混有草、藤等纤维的黏性泥土抹上去,再用火烤干,这是宝墩时期流行的普通地面建筑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崇州双河遗址

定位:成都市崇州市上元乡

面积:约11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200~3900年

崇州双河遗址,又名双河古城或下芒城遗址,分为内外双城圈,拥有高大的城垣和壕沟。遗址发现了灰坑和人工砾石堆积,还出土了代表宝墩文化的精美石器——三孔石钺,是成都平原第一次发现早期礼器性质的器物

△崇州双河遗址出土的三孔石钺 图源:崇州文博


崇州紫竹遗址

定位: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

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500~4000年

崇州紫竹遗址城墙分内外两圈,南呈“回”字形,整体结构与都江堰芒城内相似,发掘出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以及石斧、石锛、石凿、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文物。紫竹遗址出土的石器非常具有特色,采用了敲啄加工的方法,在同期发现的遗存中极为罕见。

△崇州紫竹遗址石碑 图源:今日崇州



大邑盐店古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大邑县晋原镇

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500~4000年

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南北长约700多米,东西宽约500多米。盐店古城遗址在筑城前已是平原上的高台聚落,其城墙由黏土、沙夹石和鹅卵石混合筑成,有防洪的作用,兼具防御功能,采用斜坡堆筑、墙梗剖面的建造形式。

△大邑盐店古城挖掘现场 图源:大邑县数字博物馆


大邑高山古城遗址

定位:成都市大邑县三岔镇赵庵子古城村

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距今时间:约4500~4200年

高山古城遗址是八座史前时期古城中,发现最晚但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为集中的一座,处于宝墩文化早期阶段。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完整、集中的史前墓地,出土人骨直观展示出早期成都人的体质情况。考古研究发现高山人群有双生牙、龋齿等牙齿病变情况,表明成都先民也有牙病困扰。同时,高山人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已发现最早有拔牙习俗的人群

△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图源: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03宝墩文化,成都平原迈入文明的见证

通过长时间系统深入研究,学界已构建了一个普遍认可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与变迁链条,即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

宝墩文化就位于此链条的前端,可谓“天府之根”,是成都平原迈入文明的历史见证。至此,人们对成都平原人类活动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800年,成都平原正式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之中。

而宝墩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成都平原   崇州   新津   郫县   成都市   曙光   史前   成都   遗址   古城   文化   历史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