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新锐创作者认证#
在嘉庆年间,有一位乞丐衣服单薄,根本无法抵御冬季的寒冷,浑身冻得直发抖。
然而,这样一位生活窘迫的乞丐,在冻死之前,给人世间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当时,这首诗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一度令很多翰林院大学士感到自愧不如……
当时,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夜里,竟然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件事主人公是一位无名乞丐,他根据自身的艰难境况,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在这里,有的人可能会发出疑问: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这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呢?
当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外面的气温非常低。人们就算穿着厚重的棉衣,也能够感受到寒风刺骨。
一般来说,这种极其寒冷的天气,大街上肯定是空无一人。
人们大多在屋内围着炭火取暖,聊聊家常,做做游戏,或者在读书学习。
然而,在空旷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消瘦的身影。
这个人身材很瘦,个头不太高,走路有点慢,好像上了年纪。原来,他是一名乞丐,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他身上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看起来很单薄,肯定起不到保暖的作用。
他手里拿着带着豁口的陶碗,碗中有一些讨来的饭菜。
此时的他,饥肠辘辘,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将饭塞进了嘴里。他来不及品尝饭菜的滋味,只顾填饱自己的肚子。
他面容蜡黄,明显就是好久没有吃饱饭了。其实,对他来讲,寒冷的冬夜是最难熬的。
因为他除了要解决温饱问题,还有解决保暖问题。
当时,他身无分文,自然买不起炭火,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死撑着。
他原本打算能够熬过这个漫长的黑夜,第二天一早,便去有钱人家讨要一些炭火。
然而,他穿的实在是太少了,并没有挺过去。
就这样,这名乞丐冻死在墙角之中。他的身体被雪覆盖,破旧的衣衫下露出一只紧攥的手。
当时,有一名拾荒的老者发现了他,立马报告了当地州官。州官知道知道这种情况之后,迅速派出一些衙役前往查看。
这些衙役接到州官的命令之后,火速来到了“案发现场”。
其中一名衙役掰开了他的手指,发现里面是一张油纸。他对这张油纸很感兴趣,便决定打开查看。
他睁大自己的眼睛,只见上面用写着四句诗:“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当时,县衙师爷接过这张油纸的时候,手指止不住颤抖。
他认为,今年冬天格外寒冷,被冻死的乞丐有很多,但是从未有人留下如此工整的诗句。
当诗稿辗转送到一位翰林院大学生手中的时候,这位以诗才闻名的大学士对着这首诗沉思。
他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心里觉得这首诗肯定不是乞丐写的,分明是大诗人的手笔。
于是,他猜测这人肯定不简单。他认为第一句“身世浑如水上鸥”,明显化用了杜甫的“天地一沙鸥”的句子。
然而,“水上鸥”无疑比“沙鸥” 更惨,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又携竹杖过南州”这一句,“又” 字说明这名乞丐已经走了很多地方。
这一句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人们好像看到了一位官员被贬后的潇洒。
这里的竹杖磨得发亮,一看就是他常年拄着走路用的。
再看 “饭囊傍晚盛残月”这一句,一个要饭的碗里装着残月。
读到这里,这名大学士心里想:这哪里是乞丐的想法,分明是读过书的人才能想出来的画面。
因此,他觉得这名乞丐肯定读过书,而且学识不浅。
他接着读下去,“歌板临风唱晓秋”就更奇怪了,乞丐怎么会使用木板打着拍子唱歌?
于是,他立即命人进行调查。
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原来前一年顺天府就报过,说有乞丐结队,边走边唱诗。
第三联“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气势雄浑,豪情万丈。
他读到这里,突然一拍桌子说:“这哪里是乞丐,分明是个壮士!”
普通的乞丐一般只想吃饱饭,可这人却想“踢翻”世界,的确“野心”不小。
除此之外,这名乞丐竟然还说要一个人扛起千年的忧愁。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根本就达不到。
最后一句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作者用了《礼记》里“不食嗟来之食” 的典故。
读到最后,他对这首诗的作者,简直是无尽的崇拜。
他心里想:这名乞丐之前肯定是一个才子,才华卓越,就连骂权贵都骂得这么有学问。
他后来查清,这个乞丐原本确实是一位江南才子,因得罪权贵被革职,流浪二十年被冻死了。
这名乞丐留下的这首诗,后来被有心人收藏了起来。
人们才知道,原来嘉庆年间的乞丐里,藏着这样有学问的人。
那张油纸现在还在某个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上面的字虽然是木炭写的,却比很多当官的写的诗更让人能记住。
不得不承认,这个油纸上面用炭笔写的字已经有些模糊。
可 “身世浑如水上鸥” 这几个字,还是能看得清清楚楚。
谁能想到,这是两三百年前,一个冻死在路边的乞丐留下的绝命诗?
如今,现在这张纸已经成为了“宝贝”,可当年写它的人,却杳无音讯。
人们对他很不了解,甚至就连姓名也不知道。
人们知道有一位大学士,后来觉得这诗写得太不一般,就把它呈给了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看了半天,只说“好好安葬吧”。
然而,主要负责官员却犯了嘀咕:“一个乞丐写的诗传出去,老百姓该怎么想?”
最后,他决定随便找个地方,把这名乞丐埋了。
也就是说,写下这首“名诗”的作者,跟普通乞丐的待遇一样,连块正经墓碑都没有。
然而,想必我们都知道,诗句这东西,是埋不住的。
京城的书生们偷偷抄录传阅,有人在诗稿上写批语:“可怜的先生,的确才华横溢,但是生不逢时。这四句诗,读来实在让人揪心!”
经过一些调查研究,嘉庆时期街上的乞丐里,有不少失意的读书人。
他们有的是科举落榜,有的是被官场排挤,最后只能靠要饭活下去。
可就算当了乞丐,他们也没忘了用诗写现实。
他们用破碗当砚台,拿树枝当笔,把一肚子的委屈都写在了纸上。
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只是这张油纸的复制品。
然而,就算隔着二百多年的时光,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在那个雪夜里,乞丐在墙角写诗的场景。
他不仅是在写诗,还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呐喊”。
我们或许不知道,这张油纸上的每个字,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只要这诗还在,就有人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就算身处困境,也要把心里的不甘表达出来。
这个曾经无人知晓的乞丐,顿时化身一名“勇士”,用最后一点力气写下一首诗,希望能够在历史上留有些许印记。
这首绝命诗,不仅是这名乞丐留给世界的“礼物”,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