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枝蔓横生的程度远超想象。
就在罗永浩被贾国龙的“网络黑嘴”论激怒表示“这事没完了”之后,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致歉信提到,10月1日前,儿童餐鳕鱼条,调整为门店原切大黄鱼现炸现烤;猪排烩酸菜中猪排半成品,调整为生排骨,在门店现炒。
西贝的这一态度令人欣慰。现烤、现炒这些关键词的出现,意味着西贝的菜肴制作体系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当然,这一调整意味着什么,也不言而喻。
有意思的是,致歉信中有句话说的是,“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其后该信删除重发,“虐”字加上了双引号。按说用一句网络梗也没啥,然而,在微妙的危机公关语境中,为了抖机灵也好,为了直言也罢,说此话的意义都不大。因为不仅表达效率低,而且易遭反讽、陷入被动。事实上,这一用语也引来了罗永浩和不少网友的吐槽。
跳出罗永浩和西贝的争端,顾客没有虐过西贝,也不可被虐。
对餐饮企业来说,纠错才是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回归尊重顾客的初心,方能化解危机。
当下,预制菜并非没有定义,但在缺乏国标的情况下,民间和餐饮企业对于预制菜的解读、观感明显存在差异。而现实消费场景中,说不清楚预制菜到底是个啥的,大有人在。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国标的落地,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更加主动关切民意,在菜肴制作上多用心、多改良。
在罗永浩掀起的这场争议中,很多消费者都站在了罗永浩一边。人们确实不能否认预制菜的合法性存在,但人们对于“锅气”的留恋之意也不可被忽视。
在很多情境下,“现炒”不该成为一种难题、一种奢求。餐饮企业对于工业化生产效率的追求,给自身带来了巨大效益,也呼应了快节奏的消费需求,但是,餐饮企业既不该玩弄文字游戏,把预制菜包装为非预制菜,也不该对喜好“现炒”的消费心理怀有偏见和傲慢。
餐饮文化的本质是对人间肺腑的体恤。
消费者对于烟火气的期许,本身就包括了对于菜肴制作手法的合理要求。解冻加热鱼和现杀现烧鱼,口感能一样?不吃“僵尸肉”“高科技菜”,岂能成为一种被笑话、被讽刺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罗永浩当日再次发文表示“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但会继续监督”,这也是他第二次“停战”。个体纷争可以尽早结束——以理性和公平的方式——但是关乎餐饮体验的重大命题不能草草“收场”。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