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K线图与绿油油的账户余额,交织成A股投资者每年国庆节后最为熟悉的风景线。
去年今日,A股市场正经历着一场载入史册的狂欢——2024年10月8日,沪指高开10.13%,创业板指高开18.44%,近5000只个股涨幅超过9%,两市成交额仅用20分钟便突破1万亿元。那是一个被投资者称为“开盘即收盘”的日子,经济学家任泽平的预言成真,整个市场沉浸在节日般的喜悦中。
而今天,2025年10月10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跌0.94%,深成指跌2.70%,创业板指跌4.55%-2。这种去年国庆后行情的剧烈波动与今日的调整,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如此熟悉。
01 历史记忆:去年国庆的狂热与隐忧
2024年国庆节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各大指数如同脱缰的野马,沪指高开10.13%,报3674点;深成指高开12.67%,报11864点;创业板指高开18.44%,报2576点;北证50指数更是涨超26%。
那天早晨,交易的激烈程度让所有从业者震惊。开盘仅20分钟左右,沪深两市成交额就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刷新了此前9月30日创下的历史最快万亿纪录。
当时的情景,正如一位投资者所言:“开盘即收盘,可以早早下班。”
券商板块全线涨停,半导体板块集体爆发,中芯国际、复旦微电等30多家个股涨停-1。一切都显得如此完美,仿佛牛市已不可阻挡。然而,在那片狂欢之下,隐忧已然显现。尽管指数大幅高开,但当天各大主要股指均收出带较长下影线的“倒锤线”。这暗示在早盘高开位置的多空分歧已达到了空前程度。敏锐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这种毫无理性的暴涨可能隐藏着危机。
02 当下图景:今日市场的理性回调
转眼一年过去,2025年10月10日的A股市场,呈现出去年完全不同的景象。
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下跌0.94%,收报3897.03点;深证成指下跌2.70%,收报13355.42点;创业板指跌幅达4.55%,收报3113.26点。从板块表现来看,燃气、纺织制造、煤炭开采加工等板块涨幅居前,而能源金属、电池、半导体等板块则跌幅居前。
这种板块分化,与去年国庆节后几乎所有板块全线大涨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市场,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25156亿元,较昨日缩量1376亿元。个股方面,上涨股票数量接近2800只,全市场2774只股票上涨、2536只股票下跌,其中69只涨停、15只跌停。多空力量基本平衡,市场显得更为理性。这种调整,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修复,是市场内在规律的体现。
03 对比分析:惊人相似的市场逻辑
将两年国庆节后的市场表现并列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市场情绪层面,去年今日,投资者因节日期间港股累计涨幅超过9%而恐慌性买入;今年今日,市场则在前几日上涨后自然回调。情绪的钟摆总是在贪婪与恐惧间往复运动,从无例外。
资金流向层面,去年今日,A股总成交额放大至惊人的3.48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而今年今天的成交额为25156亿元,较昨日有所缩量。从政策影响层面看,去年今日的暴涨与当时一系列利好政策密切相关;而今年,李迅雷分析指出,“当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区间,长期牛市需依赖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这一判断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
板块轮动方面,去年今日,科技股、电池、互联网服务等板块涨幅居前;而今年今日,这些板块却出现在跌幅榜前列。市场没有永远的宠儿,只有永恒的轮动。
04 深层剖析:市场波动的内在驱动力
A股市场每年的国庆节后行情,实则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居民储蓄搬家的长期趋势仍在延续。李迅雷指出,“当前居民部门存款余额超160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约120万亿元,三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3%左右”。这部分资金可能转向理财与股市,但“大量银行存款属于风险偏好极低的‘养命钱’,大规模入市可能性较小”。
估值修复始终是市场运行的主线。目前,“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处于历史平均中位数附近,属于理性投资区间”。但不同板块之间估值分化严重,“科创50指数市盈率已达170多倍,需警惕‘讲故事’的估值风险”。
宏观经济基本面依然面临挑战。“居民部门处于资产负债表缩表阶段,房地产下行周期对需求的拖累仍在持续,叠加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扩内需需高度重视”。这一判断揭示了A股市场面临的实际挑战。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去年今日,港股的大跌对A股形成了拖累;而今年以来,国际资金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形成了新的平衡力量。
05 未来展望: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
展望后市,A股市场可能继续在震荡中前行。从短期来看,市场需要消化近期涨幅,重新积聚动能。李迅雷呼吁“四季度或明年需继续加大财政与货币政策力度,通过降息、积极财政政策提振需求,同时推进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这些政策预期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
从中期来看,上市公司业绩成为关键变量。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5%,但“整体盈利增速仍显不足,若未来几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能进一步提升,估值才有更大向上空间”。离开业绩支撑的估值提升,终将是空中楼阁。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具备优势,这是A股的核心亮点。
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有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回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分散配置是应对市场波动的最佳策略。可考虑“A股、港股、债券、黄金等多市场配置,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回望去年今日,沪指收盘于3489.78点-6;而今,沪指已在3900点附近震荡。A股市场在轮回中成长,在重演中进化。投资者从去年追逐“开盘即收盘”的短线刺激,到今天坦然面对市场的自然调整,这种投资心态的成熟,或许正是中国市场最宝贵的进步。
正如那句古老的市场格言:“市场总会波动,但理性从不退场。”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