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研究:有高血脂的人若无这4种情况,可以松口气,血管风险小

现在高血脂的人是真不少,有些人三十出头体检报告上就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标的红字。

一听说“血脂异常”,不少人就觉得离心梗、中风不远了,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赶紧问医生是不是要吃药。

其实,这事儿不用太慌,但也不能不当回事。我觉得,真正决定风险大小的,不是血脂高不高,而是身体有没有其他“危险信号”。

最近耶鲁大学团队搞了个大型研究,就说了这事:不是所有高血脂的人都要马上吃药,也不是血脂高就一定会出血管问题。关键是血脂异常有没有和其他危险因素叠加。

那有没有这样的人:虽然血脂有点高,但血管还算“安全”的?

确实有,如果没有下面这四种情况,可以先不用太紧张,有些人甚至可以不用吃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

不过先说清楚,能“松口气”的前提是定期复查,注意身体的反馈,别因为暂时没症状就彻底放飞自我,很多人有这种侥幸心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首先要看有没有高血压。如果血脂高但血压很稳,控制在120/80以内,说明动脉系统的压力不大,短期内血管出问题的风险不高。

反过来,要是血压本身就不稳,再加上血脂高,那就是双重打击血管壁。

根据2021年的数据,同时有高血脂和高血压的人,五年内得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几率是单纯高血脂人群的2.3倍左右。这差距可不小,是能决定预后好坏的因素。所以,光看血脂没用,得一起看血压才行。

还要注意有没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很多人以为血脂、血糖是两码事,其实它们关系很大,特别是在代谢综合征的情况下,脂代谢和糖代谢是连在一起的。

要知道,高血脂容易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而糖尿病会进一步破坏血管内皮功能,这种叠加会让动脉硬化更快。如果有糖尿病,又有高血脂,那就是高危人群了。

耶鲁大学的研究说,40岁以上、同时有糖代谢异常和血脂异常的人,查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超过68%。

这说明什么?说明不少血管问题不是靠症状发现的,而是靠体检才知道。

如果只是血脂高,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那暂时风险可控,但要盯紧,因为这类人一旦体重增加、活动减少,血糖指标也容易跟着失控。

还有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就是有没有家族早发心血管病史。别小看这个,在长期风险评估里,它占的比重不小。

如果一个人血脂高,但父母和近亲里没人60岁前得过心梗、中风、猝死,说明遗传风险没那么强,在其他条件还不错的情况下,改变生活方式也许就够了。

但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早就有心脑血管意外,那这个人的基础风险就比一般人高。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数据也说,父母一方在60岁前得了冠心病,子女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一倍以上。所以我觉得,不问家族史就说风险,是不负责任的。

有些人家里好几代都血脂高,但都活到八十多也没什么大问题,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血脂的构成也很重要,不能光看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就下结论。

具体来说,如果LDL(坏胆固醇)高,但HDL(好胆固醇)也高,而且甘油三酯正常,说明脂质代谢还算平衡,血管受到的损伤没那么大。这就像系统里既有压力也有保护机制,不能只盯着坏的指标。

耶鲁研究团队分析样本时提到,那些LDL超标但HDL一直维持在1.5mmol/L以上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HDL低的人明显要低。

也就是说,不看结构光看数值,很容易判断错。平时体检时,有时候只标出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没有LDL和HDL,就容易让人以为“血脂特别高”,结果反而自己吓自己。总的来说,血脂检查要做全套才有意义。

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点,就是抽不抽烟。抽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要再加上血脂异常,那就是“雪上加霜”。

有研究说,吸烟者就算血脂只是临界高值,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比不吸烟但血脂中度升高的人要高。

而且烟对血管的破坏是全身性的,不光是心脏,脑血管、肾脏、小血管都逃不掉。

所以,有些人血脂值不算太夸张,但抽烟二十年了,反而比单纯血脂高的人更危险。这就是常说的“综合风险评估”,不能光凭一个指标就决定吃不吃药,要看整个人的状态。

当然,也不是说血脂高就可以放任不管,关键是要明白“高风险”和“低风险”之间有条线。

如果没有前面说的那些叠加因素,血脂只是轻度升高,而且平时运动、作息、饮食也还行,医生一般也不会马上开降脂药,而是建议先试试改变生活方式,看三个月或半年有没有改善。

很多人通过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减重,是能把血脂降下来的。问题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干脆看了结果一紧张,就自己跑去买保健品、乱吃降脂茶,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我觉得,控制血脂最重要的是找对方法,然后坚持下去。说白了,吃药简单,但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同时,年纪越大越要注意血脂和其他代谢指标的变化。有些人四十多岁时只是轻度偏高,结果到了五十岁突然血糖、血压也一起失控了,再加上平时活动少、睡眠差,这时候再想控制就不容易了。

所以体检别等出了问题才去,要有提前意识。最好是建个自己的健康档案,每年把关键指标记下来,不光看“有没有红字”,还要看趋势,比如LDL是不是每年都在升高,甘油三酯是不是和体重变化一致,HDL有没有下降。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们的组合代表着身体的内部状态。

总的来说,高血脂这事不是非黑即白,它是身体给出的一个“警告”,但这警告有多危险,要看有没有同时踩中了别的“地雷”。

如果没有高血压、血糖异常、家族病史严重、抽烟这些问题,那可以先别急着吃药,好好调整一下生活看看效果。

听医生的没错,但自己也要学会判断自己的风险类型,别盲目,也别拖延,健康这事,多主动才能真正放心。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郭杰.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脂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4,12(10):69-7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养生   耶鲁   血管   风险   情况   血脂   甘油   血糖   异常   生活方式   动脉   耶鲁大学   指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