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将取代 99% 工作?科技史作家张笑宇:人类应放弃绩优主义

如果AI真的能取代99%的工作,人类还要继续和它比谁更优秀吗?”这句话出自科技史作家张笑宇,他在2025年7月出版的新书《AI文明史·前史》中明确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AI并不是工具,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文明,人类不能再以“绩优主义”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这个说法,引发了不少争议。

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觉得,无论AI多么强大,人类的情感、伦理、判断力无法被替代,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是AI无法提供的

从效率来看,人类已经不是 AI 的对手 ——OpenAI 前研究员利奥波德提出的 “人类当量” 概念就很直观,人一天最多生成 20 万个 token,AI 却能达到 100 万个,还接近博士水平。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AI 真能完全取代 99% 的工作,毕竟人类社会有法律、工会等现实约束,张笑宇也提到,最后可能只有 60% 的工作会被 AI 取代,还有 30% 的工作仍由人来做。

那么问题来了:当AI成为更低成本、更高产的“智能机器”,它是否还有必要被人类“控制”?如果人类仍然试图通过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彻底败下阵来。

张笑宇主张放弃“绩优主义”,不是不要工作,而是不要再用“谁更优秀”来定义人类的存在。

他提到了人类早期的生活方式:比如土耳其的恰塔霍裕克遗址,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人们过着采集、园艺农业、壁画艺术共存的生活,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街道。大家白天打猎种地,晚上做饭、画画、交流,没有今天这种围绕效率和产出的压迫感。

他认为,未来人类的社会结构如果想要维持稳定,必须回到“够吃够喝就开心”的状态。

但很多人可能会担心,没有工作,人类靠什么活?靠政府发钱吗?

张笑宇对此也提出了解法。他设计了三层模型:

他甚至提出一个反直觉的看法:算法比人更温和。

在张笑宇看来,今天的2亿灵活就业者其实已经是被“算法分配”的就业群体。他们的收入,很多时候比在传统工厂上班还高,还灵活。但问题是,外界总是用“困在系统里”来形容他们,却忽略了他们在现实中可能已经是“收入前3%”。

他提到一个真实案例:东北某厂因工业废水污染,一家六口患癌,仅剩一人获赔回家。这个人没法再进工厂,于是在村里开了一家抽陀螺店,一小时一块钱,只为了“等着过完这一生”。

他用这个案例来提醒大家:真正让人陷入困境的,往往不是算法,而是整个底层社会结构的残酷现实。

如果继续用“绩优主义”来评判社会,就会忽略大量已经被现实系统淘汰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加强AI治理,对它进行道德引导,但张笑宇对这种“对齐主义”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目前主流的AI对齐方案——无论是外部监管、强制降智、后训练加伦理,还是用小模型去制衡大模型(比如Anthropic的宪政模型)——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他提出的“文明契约”概念,是基于AI作为独立智能体的前提。

未来,人类要与AI共同协商规则,而不是继续“训化工具”,在他看来,这是唯一可行的合作方向。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AI会不会取代人类工作,而在于人类如何重新定义“人”的存在意义。

张笑宇不否认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但他也提醒,AI是一种极具加剧贫富分化的技术属性。它集中资源、放大效率,长期来看,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陷入“无意义、无价值”的境地。

回到那个让人不安的问题:当AI取代了99%的工作,人类还能靠什么活下去?

张笑宇的答案是:靠放弃“绩优主义”,靠重建生活结构,靠重新定义“活着的意义”。这话虽冷却真实:人类非 AI 对手,但可共生,前提是放下‘比优秀’的执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科技   作家   主义   人类   工作   算法   模型   定义   价值   社会   效率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