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铁证如山都不能证明侵略和屠杀,那究竟什么才是真的?”
今年的暑期档,因为《南京照相馆》、《731》电影的影响,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悲剧,又一次成为大家的话题中心。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到南京大屠杀,就不得不说这个直接全盘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人物”了。
2009年,马立诚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叫《对日关系新思维》。
文章中,他直接否认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认为日本道完歉后,问题已经解决了。
反倒是国人应该反思,不要一直拘泥于过去,还觉得亚洲是一个荣誉共同体。
当时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全国都“沸腾”了。
所有人都在骂马立诚,说他出了趟国,就变成日本人的走狗了。
要知道,那时的马立诚担任了《人民日报》主编这一身份,在全国也算很有话语权了。
而他竟然公然支持日本的恶行,这件事情后来也越闹越大。
眼见事态不对,《人民日报》立即开除了马立诚。
自此之后,马立诚便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而这还不是马立诚第一次发表这样的言论。
早在2004年,马立诚就发表过《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文章。
光听文章标题,就已经知道马立诚又在捧日本的臭脚。
但是在当时,舆论还没严重到全国都在骂他,这件事也就慢慢被淡忘了。
一直到2009年,马立诚那篇丧尽天良的文章发表,才被大家想起。
在这之后,被辞退的马立诚觉得日本能够收留他,就火速逃往了日本。
确实,日本一开始觉得他还有点利用价值,比较欢迎马立诚。
甚至邀请马立诚去东京大学演讲,当然,演讲内容还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捧一踩一。
演讲之后,马立诚又觉得自己不得了,认为自己简直就是推进两国友好交流的关键人物。
开始在日本自大起来,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太过嚣张,被日本驱逐出境了。
无家可归的马立诚,又灰溜溜的逃往了香港。
那时的马立诚,即使已经被日本驱逐出境了,他还是觉得日本没错。
转头就在香港发表他的“愚蠢言论”。
然而,这次,马立诚就不只是驱逐出去那么简单了。
某天,马立诚的亲日言论被香港爱国青年得知了,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气愤。
就在一个深夜,给马立诚套了个麻袋,将他狠狠揍了一顿。
这一消息传到大陆,网友们纷纷表示打得好。
大家为什么这么气愤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因为马立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本地人。
马立诚1946年出生在南京,而此时,距离南京大屠杀过去甚至还不到十年。
据了解,马立诚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对对书本的喜爱程度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了。
凭借多年来的阅读习惯,他一举考上了武汉大学。
讽刺的是,马立诚考入的还是历史系,或许当时也没人会想到未来的马立诚会变成日本人的走狗吧。
因为成绩优异,再加上马立诚犀利的文笔。
他刚一毕业,就当上了《中国青年报》的评论部副主任。
后来更是被《人民日报》看中,直接当上了主编。
凭借文笔成就事业的马立诚,更是比普通人了解文字的力量。
1985年,马立诚还在工作之余写了一篇叫做《交锋》的长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揭露了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关联和内幕。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当时,迅速在国内火爆,他也因此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后来他又在1998年,出版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章,直接在当时成为了知名学者。
可惜没过几年,马立诚就开始变了。
2002年,马立诚受邀去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日本为了显示重视程度,用最高规格接待了马立诚:
不仅专车接送马立诚,还给他订了五星级酒店的房间和米其林高档饮食。
当时的马立诚哪受过这种高规格对待,估计心里都有点模糊了。
被高级对待后,马立诚被邀请参加关于 “南京大屠杀”的学术讨论。
然而,他们只是打着学术交流这个幌子,来给马立诚洗脑。
因为,他们一开始说的就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学术争议”,而不是完全确定了这一历史事件。
学术会议刚开始时,马立诚还坚定的认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维护施暴者。
面对这样的态度,日本学者选择不再正面反驳,反而让马立诚在日本待一段时间再走。
马立诚虽然在当时有一点疑惑,但是觉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同意了这一请求。
在日本停留的这段时间里,日本学者先是带着马立诚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
在交流会现场,日本学者又给马立诚展示了日军给中国孩子们发糖的照片,随即又展示了其他“温馨场景”。
试图通过这些照片,让马立诚的态度软下来。
还谎称南京大屠杀现场根本没有30万人,中国是在夸大这一行为。
甚至大言不惭的告诉马立诚,关于南京大屠杀残留的照片都是假的,是有人故意摆拍的。
对于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洗脑模式,说马立诚的态度一点都没有转变是不可能的。
最后,日本学者还“好心”的提醒马立诚,告诉他只需要换一个说辞,就可以保他衣食无忧。
面对重重“糖衣炮弹”,马立诚果然动摇了。
回国后,日本依旧软磨硬泡的给马立诚“甜头”,让马立诚觉得是应该报答一下日本了。
最终,马立诚彻底成了日本的走狗。
马立诚从《人民日报》主编沦落到人人喊打的汉奸,这个转变令人深思。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竟然被日本的糖衣炮弹轻易收买,否认自己家乡发生的惨案。他的遭遇告诉我们,立场问题没有中间地带,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守底线。任何试图美化侵略、否认历史的行为,都将受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参考文献:
1.环球网:《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2015-11-26
2.经济观察网:《马立诚:交锋三十年(1)》-2008-11-14
3.中国青年报:《北京部分学者质疑对日“新思维”》-2003-9-29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