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
毛主席为什么向陈毅元帅推荐李贺的诗?
毛主席与陈毅元帅
李贺,河南宜阳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年仅27岁。李贺是继李白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被世人赞之为“骚之苗裔”,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重,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位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诗人。他用短暂的生命,奏响了中唐诗坛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乐章。
唐代伟大诗人 李贺
毛主席终生喜爱李贺的诗作,读过各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在李贺传世的240首诗中,毛主席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圈点多达四、五次。《新唐书·李贺传》中称李贺写诗“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毛主席对此句画了圈,并在此段开头写着大大的“李贺”二字。在刘大杰编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目录上,在“第十章,李贺、李商隐及晚唐诗人”中李贺名字下,划着红色的着重线。在《李长吉诗集》的杜牧序言中,毛主席多处画着曲线和圈。这些足以说明毛主席对李贺诗极为喜爱。
李贺的诗作对毛主席诗词创作的影响
毛主席的诗词颇受李贺诗的影响,在其词句中经常可见到李贺的影子。譬如毛主席所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及《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即点化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成。在1949年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一字不差地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只是毛主席的诗中赋予了新的含意,“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主席多次圈划李贺的《致酒行》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之句,对之百读不厌。
李贺的另一首诗《梦天》也是毛主席非常喜爱的。此诗有晋人游仙诗之风,“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诗人梦游月宫,感宇宙之博大,察地球之渺小,诗中揭示的永恒与短暂,伟大与渺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前无古人的,也是极富哲理的。毛主席特别欣赏这首诗,他在黄陶庵评本《梦天》一首题头评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有所不及”处,每处都圈点断句,表明他对黄论极为赞同。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以及《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明显有李贺《梦天》一诗的影子。
毛主席对李贺诗句的化用,是对古典文学的意识形态的引申与提升:
意象重构:保留奇幻外壳,置换革命内核(如"雄鸡"喻共产党)。
时空折叠:将个人的历史感叹,扩展为阶级史观的表达(如"沧桑"的社会形态演进)。
价值翻转:把文人个体的悲情美学,转化为集体主义的胜利叙事(如吴刚从受罚者变为献祭者)。
这种创作实践,既延续了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的艺术魄力,更实现了古典诗歌资源向现代政治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观察20世纪中国文艺政治化的独特标本。
毛主席对李贺及其诗歌成就的评论
毛主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毛主席在多次讲话中,每当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毛主席曾对随行人员谈到李贺“专门做鬼怪的诗”,其作品“是鬼诗,不是人诗”。
李贺不满封建统治、不迷信封建帝王的叛逆精神也为毛主席所称道。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道“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天迹”,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藏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诗中敢于称汉武帝为“刘郎、刘彻”,直呼秦始皇为“赢政”,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勇气。
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
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讲话,提倡振作精神,破除迷信,曾举李贺为例。毛主席说,中国的儒家对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称孔丘,李贺就不是这样,对汉武帝直呼其名。
毛主席偏爱李贺诗作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对李贺诗歌的偏爱,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革命浪漫主义的契合
李贺诗中奇崛的想象(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与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形成穿越时空的呼应。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续写"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李贺的个体生命之问升华为历史规律的哲学思考。这种将奇幻意象与宏大历史观结合的创作手法,正体现两者精神气质的相通。
创新求变的诗学追求
李贺突破盛唐格律,开创"长吉体"的险怪风格,这种艺术反叛精神深得毛主席认同。毛主席诗词中"不周山下红旗乱"等句,同样打破传统审美范式,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特别强调"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表达出他对诗歌创新的推崇。
抗争意识的深层共鸣
李贺诗中的批判锋芒(如《猛虎行》讽喻藩镇割据)暗合毛主席的斗争哲学。虽李贺多采用"昆山玉碎凤凰叫"的隐喻笔法,但其对现实不公的揭露,与毛主席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实践精神形成历史呼应。
悲剧命运的镜像投射
毛主席多次提及李贺这位"27岁而亡"的奇才,对他的早夭极其惋惜,这种惋惜背后包含着对知识分子价值的思考。毛主席在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手书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既是对革命青年的激励,也是对历史人才观的重新阐释。
这种跨越千年的诗学对话,本质是毛主席将古典诗歌纳入革命话语体系的文化重构,既保留了李贺的个性锋芒,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谢谢点赞支持!
添加关注可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评论,欢迎批评指正!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与搬运,洗稿必被深究。
(网图如侵权,反馈即删)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