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马丁·雅克说了一句让整个西方都头大的话:“中国不是国家,是个文明。”他的这句话,直接把中国“崛起”这事说穿了。
西方人一直在盯着中国的GDP、制造业、芯片,以为中国是在模仿他们,玩的是同一个游戏。
可马丁·雅克告诉他们,中国根本不是“玩家”,是另一个游戏的“制定者”。中国的逻辑不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文明体系的重启。
马丁·雅克不是随便说说。他1945年出生在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父母是共产党员,自己18岁入党。
在曼彻斯特大学拿到一等荣誉学士后,又去了剑桥国王学院读博士。他不是政客,也不是职业评论员,而是个把中国当作一生课题的学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英国共产党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来进入《卫报》《独立报》,成为副主编。
他在媒体主流化的同时,没有变成政治正确的工具人,反而更坚定了对中国的研究。
2009年,他出了本书,叫《当中国统治世界》。
在书中,他直接讲到自己反对西方那一套“民族国家”的理论,直接说:中国是个“文明型国家”,它的认同感、组织方式、对外策略,从逻辑底层就跟西方不一样。
在西方,国家是民族建构的。法国是法兰西人,德国是日耳曼人。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靠语言、肤色、宗教维系。
但中国不是。中国是“认同共同体”。哪怕是元朝、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要讲“中原正统”。这就不是“国家”了,是一种文明逻辑在延续。
中国人对“国家”的理解,是“我们是中华儿女”这种几千年下来的身份感。
这种认同感,是从家族、礼仪、语言、文字、春节、祖宗、孔子、汉字一代代传下来的。西方人根本搞不懂这些。
马丁·雅克说,中国的教育、外交、社会结构,全是文明逻辑在运作。
比如说教育。西方讲“原罪”,中国讲“性本善”。再比如说外交。西方是“殖民扩张”,中国是“和而不同”。郑和下西洋七次,没把哪变成殖民地。反过来看大英帝国,船一出去,地图就多一块红。
再说社会结构。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小单元,不是个人。这决定了社会运作方式。
这些东西决定了中国怎么稳下来,怎么发展,怎么调节矛盾。这种文明性的内核,才是中国保持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
西方人以为中国靠“强力维稳”,其实错得离谱。中国的稳定,靠的是文明构造稳定,而不是政权压制稳定。
真正让西方感到不安的,是这种稳定模式根本不靠“西式民主”,但就是比他们还稳。
马丁·雅克讲明白了这一点:西方那套“普世价值”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为中国的社会构造逻辑不是“国家模型”,而是“文明模型”。
2024年,中国GDP总量134.9万亿,同比增长5%。世界经济增长的30%是中国贡献的。
马丁·雅克不是单看GDP。他看的是中国这个文明“对未来的适应能力”。
比如说光伏、锂电池、储能,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数字货币,中国是第一个完成国家级测试并上线的。
这些新技术,中国不光跟上了,而且开始主导了。这就不是“工业国”,而是“技术文明”。
马丁·雅克的判断非常明确:中国走的不是“西方式现代化”,而是“文明型现代化”。
中国是一条连续的文明带,这种连续性,才能让它快速内化新事物,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形成符合自身逻辑的现代化路径。
这就是为什么马丁·雅克要反复强调:中国的“崛起”这个词不对,应该叫“复兴”。
西方人说中国是挑战者,其实中国是回来了。他们不习惯,是因为这个文明太久没有站在世界舞台中心了。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