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问我,是否还在做自媒体,我说是的。
他说现在还有人看吗?现在不都是用AI app看了吗?
这点我也赞同,并且也认为应该多用AI工具,我自己也用。
好多年以前,我曾发过一个调侃图。
当时是这么想,现在也是这么想的。
我个人很注重效率,因此认为对于公众号内容的阅读,势必应选择因人而异的方法(如今推出的语音阅读功能是平台推出的提升效率的方法之一)。我之所以依旧坚持写公众号,而不是加入做视频、播客等渠道,一方面是缺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文字搜索仍是目前查询效率最高的渠道。
我一直期望自己的内容能够在很多年后依旧有留存的意义,能为行业参考、所用是荣幸。
言归正传,说回AI工具。
之前还有个项目的朋友,问过我怎么看待现在AI工具在行业中的运用,以及我会怎么面对AI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我回答是,会利用AI工具更高效地工作,同时,也期望我的工作能够为AI所用。
这件事也正在发生,例如搜索“iapm调整动态”,Kimi app参考的30篇资料中有12篇是我写的内容(当然这和搜索的问题指向性比较强有关,且每次检索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除了不断生产源头内容外,我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运用AI工具的呢?
作为文字工作者,用不大到啥AI的高级推理功能,主要是查询工具。
1、除了纯原创性质的商业评述外,我也不规避资讯分享,“日常市调”就是我的保留节目,也是运用AI工具场景做多的栏目。
过往,我曾分享过如何用百度、大众点评等app进行市调。
相关阅读:
用百度地图做市调是怎样的体验
用大众点评做商业市调是怎样的体验
如今,干活时打开的工具又多了两个,Kimi和xhs。
首先,AI工具很多,可能deepseek对于高级推理运用领域更先进,但如果本行业查询资讯的话,个人用下来,感觉Kimi是相对最靠谱的一个。
检索内容包括且不限于商场和品牌资料,基本准确率、时效性都比较高,能够助我最快限度地认知到品牌。
在时效性方面,靠大众点评已经不够,尤其是零售业态,平台效率比前几年降低不少,xhs可作为一个重要补充,因为有太多人会从围板上线的那一天就发布笔记,是很好的线索追溯工具。
这就又衍生到了之前写过的另一个话题:
商业爱好者们发起品牌围挡来确实“丧心病狂”。
2、一些行业外的衍生内容,需要比较高效的总结。
比如我在写关于“路易号”时,涉及到很多与我日常行业关注点不同的话题和知识点,因此通过Kimi查询了很多资料。
又比如在写PAC购物中心,个人心目中理想型的“口袋公园”型商业时,PAC我是有完整的理解,但口袋公园则只有比较片面的认知,那Kimi的总结也帮助我在做这篇内容时提高了不少效率。
甚至如果仅仅阐述通用观点的话,AI工具足以完成一篇内容。这也是很多人说的,现在早已可以用AI进行创作。
那我还需要写什么或者补充什么呢?无非是不同的以及自身的认知和视角。
这也是我平时不鼓励多看外部内容从而干扰到自身认知的原因,我还是希望这个行业更多得先靠自己的耳闻目染去感受,把媒体平台视作为“工具”之一。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宠物友好企划,首先得有自己的认知方向,其次可以运用AI工具看看汇总的方法,最后再刷刷出现在公众号等众多平台更为细致的案例分享,并汇总出一套适合自己项目的方案。
这还没完,在制定后,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改进和提升。
这么多年来,我的工作内容、选题方向、内容风格几乎没怎么变,改变的是思考的维度和深度(虽然我从不会在自己的文章标题前加“深度”两字),以及对于工具的运用。
很多人会探讨在AI时代,如何运用工具,或者用AI创收。个人认为,工具很重要,但我们这种非高精尖行业的,你能用AI做的,别人大概率也可以,最终比拼的还是每个人自己的认知水平——自我提升是无止境的。
因此回到文头,如朋友所说,也许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活用AI工具,但可能你在看AI的内容时,其实也是在看我的内容,这未必会增加这个公众号推文的阅读数,但从事物的价值本质来说,也足够了。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