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遗产中寻迹中华文明|十年海龙屯 世界遗产的璀璨明珠

视频加载中...


巴黎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对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审议完成,大会主席宣布,中国申报的项目西夏陵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这也是中国在本届世遗大会上唯一申报的项目。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一个存续近两百年的王朝的神秘面纱。其“见证消逝文明”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生动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进程。

海龙屯全景。李德芳 摄

将时光回拨至2015年7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的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湖北咸丰唐崖覃氏土司城遗址作为联合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贵州首个且迄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宁夏西夏王陵与遵义海龙屯,时空虽远隔,却有着相似的湮灭命运、融合的文化基因及当代保护实践。它们是消逝文明的纪念碑,更是理解中华文明韧性与包容性的关键坐标。

“土司”与播州杨氏:历史的尘埃由考古之光拂去

“土司”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其渊源可追溯至秦汉“羁縻之制”,至元、明、清臻于成熟。贵州作为中央政权经营西南、推行土司制度的核心区域,至今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土司遗存。

元、明、清三代在西北、西南边陲设立由当地世袭首领担任的地方官职,形成层次分明的职级体系,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等,文职则有土知府、土知州等,核心是“以土官治土民”。

然而世袭制亦滋生弊端,土司间常因争夺领地资源而兵戈相向,扰及地方安定。播州的变迁正是这一制度兴衰的缩影。唐贞观十三年始见“播州”之名,明洪武五年改设长官司,正式纳入土司序列。随着世袭权力的积累,内部纷争愈演愈烈,万历二十八年,延续七百余年的播州土司统治终告终结。

古堡曾辉煌。漆瑞均 摄

“贵州,因远离中原、多山贫瘠,长期被视为经济落后、文化稀薄之地。”参与海龙屯申遗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周必素坦言,“贵州考古常被质疑:有可挖的吗?挖得出东西吗?而8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有力证明了贵州不仅‘有东西’,更有‘好东西’。”周必素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参加工作后便与土司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的尘埃由考古之光拂去。自1953年开启对播州杨氏遗存的探索,到2012年重启大规模系统调查,再到2015年海龙屯申遗成功,关囤、城址、墓葬、司治、庄田等系列重大发现,拼凑出播州杨氏从雄踞一方到最终融入国家统一治理的历史版图。

如今,深藏黔北群山中的海龙屯,不仅是杨氏土司命运的无声诉说,更成为中央政权经略西南边疆、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形成的鲜活实证。

一群人的申遗路:飞鸟难逾处的叩关者

“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明代诗人朱日藩曾这样描述雄踞龙岩山巅的海龙屯。它三面环溪,一面衔山,山脚至顶高差约400米,地势险绝。东麓古道蜿蜒而上,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六道雄关森然屹立;山顶城墙环伺,西侧另有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扼守要冲。

1979年冬,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遵义高坪镇双龙村村民刘远光家迎来了一位年轻人,遵义市文化馆的葛镇亚。

当时贵州正筹备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抽调葛镇亚参与其中。精研地方文献的他,在《遵义府志》中发现了关于“海龙屯”的简短记载。凭借专业敏感,他认定其价值重大,决意寻访。

刺骨寒风中,葛镇亚穿梭于海龙坝、太平公社之间,几经周折,得知海龙屯深藏山坳十余里。天色已晚,只得借宿山脚刘远光家。言谈间,“双龙村”之名与村民耕作曾挖出青花瓷盘等信息让他确信,目标近在咫尺。

“当年只觉是国之珍宝,稀罕至极,何曾想它能成世界文化遗产。”多年以后,葛镇亚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难忘初遇。当初他折竹为杖,向深山进发。奋力攀援间,一座巍峨的黑色关隘(后确认为飞龙关)赫然矗立于冰天雪地!他随即勘察了飞龙关、朝天关等遗迹,用随身的海鸥相机摄下实证,首次科学确认了海龙屯的存在与确切位置。

2012年4月23日,这个日子被时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的李飞清晰铭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考古所、遵义市及汇川区文体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海龙屯,一场为期数年、艰苦卓绝的田野发掘就此启幕。

新王宫。

无水、缺电(打印机和变压器屡被烧坏),春夏多雨,冬季湿寒(队员月余才洗一次澡),这是队员们的日常。李飞当年在屯上驻扎长达275天。在新王宫遗址,他们清理出数万件瓦当、脊兽、瓷片,逐步厘清了建筑布局。

2012年11月,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海龙屯与老司城、唐崖土司城合并以“土司遗址” 名义入选。然而,相较于早有保护基础的另两处遗址,海龙屯起步最晚,差距显著。

2014年3月,申遗工作进入生死时速阶段:团队需在5个多月内完成28项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任务近乎“不可能”。关键时刻,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曾参与布达拉宫修缮的文保专家查群(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驻屯指导,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修复海潮寺;考古队员白天发掘,夜晚整理资料,以扎实数据支撑申遗文本;遵义地方政府全力协调,搬迁居民、整治环境……

最终,在2015年7月4日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获全票通过,创造了“时间最短、投入最少、评价最高”的申遗奇迹。

十年,从遵义的海龙屯到世界的海龙屯

“回首十年,历历在目。”李飞感慨道,自2012年主持海龙屯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亲历并推动了遗址从考古现场到世界遗产的蝶变,李飞对海龙屯的初心与工作从未停歇。2018年李飞重返遗址,历时近两年系统整理考古资料,最终凝结成四卷本225万字的鸿篇巨著《海龙囤》并于2022年付梓,为这一重大考古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本月,值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汇川区联合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正式建立中国土司遗址世界遗产地联动机制,签署合作文件,在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化协作。

十年来,遵义市着力构建海龙屯保护传承体系:组建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设立区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筑牢专业保护根基;出台《海龙屯保护条例》及配套实施方案, 织密法规制度保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实施关隘城墙修缮、传统民居修复、陈列馆升级、遗址环境整治等30余项保护工程, 为千年遗产永续传承夯实基础。

“我们要做的,是让沉睡的海龙屯真正‘活’起来。”贵州海之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灿道出了文化传承者的初心使命。核心遗址区内,数字化音景系统将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声送入耳畔,瞬间将游客带入历史风云;三十六步天梯旁,飘香的茶摊、拉弓的呼喝、讲述土司传奇的评书,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互动体验拉近了古今距离。十年探索,海龙屯文旅融合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向旅游、文化、研学多元一体的跨越式发展。

海龙屯飞龙关。胡志刚 摄

2025年,考古研学课程年接待学生近1.8万人次;甲胄文化旅游节、国际影像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吸引十万游客;热门综艺《追星星的人》热播带动2023年游客量同比激增247%。汇川区秉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围绕“树品牌、夯基础、优场景、丰业态、展形象”主线,精心打造下寨土司小镇、茶山星空营地等配套景点,创新推出“模拟考古”等特色产品,“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十年间,海龙屯累计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约1亿元。

山风掠过城墙,从西南群山中的海龙屯,到塞北大漠上的西夏陵,一处是土司雄关的残垣,见证着王朝更迭中的地方叙事;一处是西夏王陵的夯土,诉说着异域王朝的兴衰密码,虽相隔千里,分属不同的历史脉络,却同样是文明的印记、历史的化石。

穿越时空阻隔,沉默的遗址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大地上多元文明交响的生动注脚,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守护它们,便是守护文明的根脉,让历史的回响在更久远的时空中,不断激荡出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共鸣。

来源:天眼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历史   世界遗产   海龙   璀璨   明珠   中华文明   土司   遗址   遵义   贵州   遵义市   飞龙   西夏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