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对苏联的影响

#家里家外#苏联第四位领导人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以下为你介绍他的执政观点以及后任对其部分方面的不同看法:

执政观点

政治领域

●批判个人崇拜: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现象,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干部轮换制度:为了防止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赫鲁晓夫推行干部轮换制度,定期更换各级领导干部,以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性。

经济领域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把农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等。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尝试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把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地方管理,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外交领域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提出“三和”理论,主张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通过和平竞赛的方式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

●缓和美苏关系:试图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进行了一些外交接触和谈判,如 1959 年赫鲁晓夫访美,这是苏联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

后任否定的地方

勃列日涅夫时期

●对改革方式的否定: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逐渐停止了赫鲁晓夫时期一些不切实际的改革举措。例如,赫鲁晓夫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造成了管理混乱,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勃列日涅夫重新恢复了部门管理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工业的控制。

●对农业改革的反思: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大规模开垦荒地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并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加注重农业的综合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强调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戈尔巴乔夫时期

虽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直接针对赫鲁晓夫进行大规模批判,但在他推行“新思维”改革的过程中,实际上否定了赫鲁晓夫时期一些相对保守的发展模式。赫鲁晓夫的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调整,而戈尔巴乔夫试图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引入了更多的市场经济因素和西方的政治理念。不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体而言,赫鲁晓夫的改革具有开创性意义,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局面,但由于各种原因,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后任领导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苏联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赫鲁晓夫   苏联   戈尔巴乔夫   时期   农业   后任   管理体制   斯大林   和平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