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冬,气温骤降,糖尿病患者又迎来了一个 “高危期”—— 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此时会显著上升。作为中医养生领域的研究者,今天就从传统医学视角,和大家聊聊冬季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要点,帮助糖友们安稳过冬。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 “气血”“寒湿” 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本身多存在 “气虚血瘀” 的体质,气血运行不畅,足部作为人体末端,本就容易气血濡养不足。冬季气候寒冷,“寒邪” 易侵袭人体,寒性凝滞,会进一步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足部经络不通、阳气不达;同时,冬季空气干燥,人体津液耗伤,皮肤失于濡润,容易出现干裂破损,给外邪入侵创造机会。

此外,冬季人们衣物厚重,足部感知不敏感,即便出现轻微损伤也难以及时发现,加上室内外温差大,血管收缩频繁,这些因素叠加,就使得糖尿病足在冬季成为高发疾病。
中医强调 “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第一步。但糖友保暖需讲究方法,并非 “越暖越好”:
1.选对鞋袜:应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纯棉袜子,避免过紧压迫足部血管;鞋子以圆头、厚底、防滑为宜,鞋内可垫柔软鞋垫,防止足部摩擦受伤。切忌穿尖头鞋、高跟鞋,也不要穿拖鞋外出,避免寒气直接侵袭。
2.温水泡脚:每天用 37-40℃的温水泡脚 10-15 分钟,既能促进足部气血循环,又能清洁足部。泡脚前一定要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因足部感知迟钝导致烫伤。泡脚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保持足部干燥,防止湿气滋生。

3.避免受寒:外出时注意足部保暖,可穿加绒鞋、护脚套;在家时不要长时间赤脚行走,即使在温暖的室内,也建议穿上薄袜,保护足部皮肤。
适当的穴位按摩能促进足部气血运行,增强足部经络的濡养,对预防糖尿病足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糖友可每天睡前按揉以下穴位,每个穴位按揉 3-5 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
1.涌泉穴:位于足底前 1/3 凹陷处,是肾经的起始穴,按揉此穴能滋阴补肾、温通经络,改善足部血液循环。
2.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也是肾经的重要穴位,按揉此穴可补肾气、填肾精,增强足部的气血濡养。
3.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前肌上,是胃经的合穴,按揉此穴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从根本上改善气虚血瘀的体质,为足部提供充足的气血支持。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足部皮肤。若足部已有轻微麻木、发凉的症状,可适当增加按摩频率,但需注意观察足部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中医认为 “药食同源”,冬季通过饮食调理,改善气虚血瘀、寒湿内生的体质,能从根源上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糖友冬季饮食可遵循以下原则:
1.温补气血:适当食用具有温补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红枣、桂圆等,但需注意控制总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血糖升高。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既能温补气血,又能消食化积,避免滋腻碍胃。

2.活血化瘀: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黑木耳、洋葱、生姜、大蒜等。黑木耳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可凉拌或煮汤食用;生姜性温,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可在炒菜或煮茶时适量添加。
3.滋阴润燥:冬季气候干燥,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裂,糖友可适当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黑芝麻等。银耳百合汤既能滋阴润燥,又能调节血糖,适合糖友冬季食用。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螃蟹等,以免加重体内寒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也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耗伤津液,加重皮肤干燥。
冬季适当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机体阳气,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但糖友运动需注意 “适度”,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足部:
1.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建议选择低强度、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行走。运动时应穿着舒适的运动鞋袜,避免在坚硬、冰冷的地面运动。

2.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每次运动时间以 20-30 分钟为宜,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无明显疲劳感为准。运动后及时休息,观察足部有无红肿、疼痛、破损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注意运动环境:避免在寒冷、大风、雨雪天气外出运动,可选择在室内温暖、通风的地方运动。运动前可适当热身,如搓手、揉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冬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期,但只要糖友们从中医角度出发,做好足部保暖、穴位按摩、饮食调理和适度运动,就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最后提醒大家,若足部出现麻木、发凉、疼痛、破损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希望糖友们都能在这个冬天守护好自己的双脚,安稳度过每一天!#真相来了##寻找真知派##中医##糖尿病#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