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唐代瓷器,仔细看,瓷面上有几道细微的纹路,是我修补拼接的。”近日,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厅里,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刘霄自豪地讲述自己参与考古项目的经历。
作为全国高校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超过1万件,见证了北大考古的百年历程。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9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赛克勒博物馆也是本校师生和校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之一。古色古香的建筑内,展示了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藏品。自1993年开放以来,博物馆先后举办了百余项以考古、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展览风格。
目前,“北京大学考古100年 考古专业70年”特展正在展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说,北大在1922年设立考古学研究室,距今已有百余年;1952年成立全国高校首个考古专业,距今已有70余年。考古专业成立后便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让学生在考古实践中锻炼技能、掌握知识。
特展中,一件件文物记录着师生们田野考古和实践的足迹。一件西周中期的铜簋,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山西省天马—曲村遗址中出土的;一尊新石器时代晚期鹰形陶鼎的复制件,原件为考古专业师生于1958年在陕西华县考古实习时所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沈睿文说:“这些文物大部分为北大考古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学术收藏,也是北大考古专业建设的成果。”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西藏康马县玛不错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3个项目榜上有名。包含这3个项目,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9项。
一项项新的研究成果陆续产出。“我们参与了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第七期考古发掘工作,在新布设的探方中,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冶炼炉操作区及多个炼炉与鼓风作业坑组合,为研究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技术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该校博雅博士后李佳胜是考古项目执行领队。他说,第七期发掘工作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在遗址东界布设16个探方。目前,多个探方已完成清理工作。考古团队后续还将在遗址内部进行新的发掘选点,同时以安溪县为中心,开展更多金属冶炼遗址的调查。
沈睿文说,这些考古新成果将陆续在赛克勒博物馆亮相。该校还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等展示手段,把考古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何蕊,和冠欣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