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2024年结婚数据出来了,登记人数只有610.6万对,比2023年减少了157.4万对,同比-20.5%,创47年来最低记录。2024年离婚登记259.3万对,比2023年增加了2.8万对,同比+1.08%。
还有个更炸裂的数据是,2024年四季度登记结婚只有135.9万对,低于2022年四季度的138.8万对。那可是2022年四季度啊,当时想出门结婚多困难,还记得吧。
“结婚登记对数”就成为“新生人口”的先行指标,未来几年新生人口下行的压力很大。
其实,年轻人结婚的时间也在推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从1980年的24.5岁和22.7岁增长至2020年的29.4岁和28.0岁,结婚年龄分别推迟了4.9岁和5.3岁。初婚年龄推迟的速度从2010年起有加速的趋势。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了?
有人总是喜欢归因于经济因素,他们说,高房价(首付和房贷)、天价彩礼(部分区域超30万元)、育儿成本(单孩养育至17岁需48.5万元)构成"新三座大山"。是经济压力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结婚了。
这只是部分原因,绝不是主要问题。几十年前,中国人比现在更穷,也没见多少人不结婚的。如果说中国人穷,才结不起婚,那富有的欧美人,他们的福利也很不错,但看数据,怎么欧美人也不愿结婚生子了呢?
网上查到一个数据,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结婚率持续下降。例如,1970年至1990年间,40-45岁无学士学位人群的结婚率下降了25-30个百分点。CDC数据显示,结婚率从1972年的每千人10.5次婚姻降至2020年的6.5次。
所以,要搞清楚结婚率下降的原因,还得深入去剖析。
1、家庭。
人类是群居动物,没有群居合作,也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群居久了,家庭也就产生了。
广义的家庭,包括宗族、亲戚;狭义的家庭,就是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
在过去,家庭很重要。
家庭扮演着很多角色,它是福利、退休金、保险公司、银行、警察、法院等等。
生病了,需要家庭来照顾;老了,需要家庭来赡养;去世了,孤儿需要家庭抚养;婚丧嫁娶,沾亲带故的人都要出点钱;和别人有冲突,整个村都会过来帮忙。
以前农村要盖房子,同村的来帮忙,是不用付钱的,只需要记住这份人情,下次记得“还人情”就够了。(市场经济不发达)
古时候,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如果没有了家庭,最好的结果是,找到有钱人家去做奴仆,而最糟糕的情况是,被迫从军或沦入风尘。
在现代,家庭正越来越不重要。
生病了,有医疗保险照顾;老了,有养老保险;想买房子,有银行贷款;想吃饭,有外卖;需要人照顾,有保姆和护工;遇到坏人,有警察。
总之,市场和国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取代了原来家庭扮演的几乎所有角色。而家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与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走动和联系正变得越来越少。
从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独居的比例往往越高。因为经济发达,意味着合作网络发达,一个人在陌生城市可以活得很好。
2、婚姻。
人是群居动物,已经被写进基因中,社会变化虽快,但基因的本能依然存在。所以,一个人生活的物质条件哪怕再好,孤独感依然让人难以忍受。
市场和国家虽然取代了家庭几乎所有的功能,但它们无法取代情感功能。人,终究是需要陪伴的。
但是,如果人害怕孤独,为什么结婚率越来越低了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呢?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我们还得从婚姻的由来讲起。
自从私有制产生后,男性是主要劳动力,他们的财产需要被继承。于是,他们需要确认一件事:继承者必须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那时候没有亲子鉴定技术,唯一简单的方法就是:婚姻。通过一场仪式,明确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那时候,婚姻的本质是产权制度。
在古代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财产,通常属于她的父亲、丈夫或兄弟。很多法律中,强奸罪属于侵犯财产,换句话说,受害者不是被强奸的女性,而是拥有她的男性。
比如《圣经》中写道:“若有男子遇见没有许配人的处女,抓住她与她行淫,被人看见,这男子就要拿五十舍克勒银子给女子的父亲,因他玷污了这女子,就要娶她为妻,终身不可休她。 ”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在古希伯来人看来,这是再合理不过的安排了。
再比如《汉谟拉比法典》中也写道,如果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惩罚就是把凶手的女儿给杀了。现代开起来荒谬无比,但在当时的巴比伦人开来,这再公平正义不过了。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利益。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
当工业革命开始后,纺织工业需要大量女工,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独立。于是,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兴起,男女正变得越来越平等。
而婚姻也从产权制度,变成了夫妻间平等的契约。何谓平等的契约?《婚姻法》是最直接的体现。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难以接受,爱情哪里去了?
“婚姻”不是爱情,而是一个社会制度。婚姻的本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往往最稳固的婚姻都是基于经济利益的。“相亲”这种明码标价的方式,其实是适合婚姻的,只是与爱情无关。
现实中,很多人是靠“被灌输的观念”来回答问题。他们的头脑中被灌输了太多“无需论证的公理”,而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所谓公理是否真的有效。
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必然选择吗?如果家庭都变得不重要了,婚姻还重要吗?
不管你是否认可我的分析,一些事实却正在发生。
什么样的婚姻最稳固?
原则是要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即一种“谁也别吃亏”的最佳状态。双方都认为自己婚后的生活质量要大于婚前,这样彼此都不会想分开。但凡有一方觉得自己吃亏了,婚后生活质量比婚前差,他就会想离婚。
为什么结婚的意愿越来越低呢?
(1)婚姻是反人性的。
婚姻要求一对一,白头偕老,但人性却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七年之痒。
培根尝言一个人结了婚就等于向命运递交了人质,这真是一句既悲哀且无奈的真理。
(2)男女经济上平等。
职业女性占比突破50%后,经济独立使传统"嫁汉吃饭"模式瓦解,有调查说,67%的城市女性认为"高质量单身优于低质量婚姻"。女性不再需要依附男性,她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贤妻良母不再是女性的唯一追求,不少女性都有事业上的目标。
(3)离婚成本太高。
现代婚姻通过法律将财产、责任紧密绑定,离婚时涉及房产分割、抚养权争夺等问题,极易引发长期纠纷。
对很多人来说,维系婚姻的,并非是在一起的快乐,而是分开后的痛苦。离婚不仅仅是财产少一半,更有精神上的折磨,比如争孩子,打官司。恋爱分手,往往都是和平的;离婚,不少都要撕破脸,斗来斗去。
还有,2021年实施的30天离婚冷静期虽降低了冲动离婚率,但也强化了“结婚即失去退出自由”的认知,让年轻人对选择婚姻更加慎重。
(4)不再需要养儿防老。
传统家庭的首要目标,就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现在,养老保险取代了养儿防老,加上养儿的成本越来越高,出生率持续走低。既然很多人不想那么早生孩子,自然也就选择了晚婚。
(5)找不到理想的结婚对象。
看人口数据,有个现象:
男女比例失衡,男性较女性多出3500万,同龄适婚女性短缺。
男性择偶向低年龄女性转移,城市男找农村女,富裕地区男找欠发达地区女。剩男最后沉积在低收入贫困阶层。
而在婚姻市场,女性偏好不低于自己条件的男性,男性偏好不高于自己条件的女性,也就导致婚姻市场男女比例失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男性同时可能被剩下。
大丈夫何患无妻。这里的大丈夫,通俗说就是有赚钱养家的能力。一个女人的美貌几乎可以掩盖她所有的其他缺点,一个男人的富有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一般来说,男性想结婚而不得,主要原因就是没钱;而女性很少因没钱而无法结婚,她们主要是不愿将就。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女性,对另一半的期待越高,而更优秀的男性是稀缺的。在相亲市场,优秀男性非常抢手。
有什么办法拯救婚姻制度吗?提高结婚率,减少离婚率呢?
很难,几乎无解。
不过,也不用过分担忧,婚姻不是本能,但谈恋爱是本能。哪怕最反对结婚的人,他可能也会去谈恋爱,去同居生活。还有些人不想结婚,但想有个孩子,这也是本能。
当然,婚姻也不会消失。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她年轻时的容貌是很重要的资产,她最好是能选择一个伴侣,用婚姻把彼此绑定。婚姻法虽不能阻止离婚,但也能对经济上起到一些保护。对有钱人来说,门当户对的婚姻是一种结盟,是两个家族的联合。
总之,时代变了,婚姻再也回不到以前。
每逢春节,总有许多人被父母长辈催婚,甚至有人因此惧怕回家过年。这其实不能全怪长辈,毕竟中国这几十年变化得太快,他们还停留在农耕文明的思维框架中。
我想对所有被催婚的读者说:
婚姻不等于爱情,婚姻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人生在世,除了死亡,本就没有什么是必须去做的。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未来会是怎样,我无法预知。但有一点我能清楚地看到,那就是家庭和婚姻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巨变。
等我老了,我会告诉那些打死都不信的年轻人:“在我年轻的时候,世界完全不是这样!”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