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身家过千亿,儿子成痛,章泽天悉心呵护

中关村的"二八大杠"与非典下的坚守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刘强东的身影与其他埋首书本或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有所不同。他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向了校外的商业实践。那时的中关村,正作为中国新兴的电子产品集散地而声名鹊起,空气中弥漫着躁动与机遇。

刘强东每日蹬车往返于宁静的校园与喧嚣的电子城之间,他从事的业务是倒卖刻录机、光盘等当时热门的计算机外设和耗材。通过低买高卖,他成功赚取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在与形形色色的商家和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着市场信息,初步了解了电子产品流通的链条与利润空间,为日后更宏大的商业构想埋下了实践的种子。

1998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本的刘强东,决定将这份“练手”升级为正式的事业。他选择与当时的大学恋人龚晓京合作,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带创办了“京东多媒体”。京东多媒体最初的形态,是一家专注于光磁产品销售的实体零售柜台。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实体渠道为王的时代,这似乎是一个稳妥的开端。

商业世界的风云变幻远超预期。2003年,一场名为“非典”(SARS)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席卷中国,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以依赖人流的实体零售业为甚。北京成为了重灾区,中关村电子市场门庭冷落,京东多媒体的生意也一落千丈,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面对困境,刘强东没有退缩。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带领团队坚守阵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和员工们将吃、住全部搬到了狭小、简陋的库房之中。在外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们将精力转向内部,狠抓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流程优化。正是通过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努力,京东多媒体在同行普遍面临退货困扰时,成功将自身的退货率控制在了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断腕转型:从实体店到电商巨头

实体店铺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暴露出的脆弱性,以及疫情期间部分民众开始尝试通过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早期互联网渠道进行交易的现象,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线上商业的潜力。经过一番权衡,刘强东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具胆识甚至有些冒险的战略决策。

2004年,就在非典疫情逐渐平息,实体店生意有所恢复的当口,他却出人意料地决定:彻底关闭所有线下零售店面,将公司的全部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线上,正式成立“京东多媒体网”,即日后广为人知的京东商城。

转型的道路自然布满了荆棘。初生的京东多媒体网,团队规模极为有限,据称最初的核心线上团队仅有4名成员。在推广方式上,也显得颇为“草根”。由于缺乏营销预算和成熟的线上推广渠道,他们甚至采用了向周边社区居民群发促销短信这样原始的方法来拓展最初的用户。

刘强东在中关村摆柜台和非典期间守仓库时所展现出的那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再次成为了支撑公司前行的核心动力。他不仅制定战略,更深入一线执行。2006年,京东的年销售额已经实现了快速增长,突破了8000万元人民币大关,身为创始人和管理者的刘强东,仍然会经常性地亲自上手,为客户打包、发出快递包裹。

随着京东全面拥抱电商,公司未来的发展路径、经营理念等方面,刘强东与共同创始人龚晓京之间的分歧开始逐渐显现。据称,这些分歧最终导致了这对携手走过七年创业历程的伴侣在个人情感与事业合作上走到了终点,选择了分手。

拿到"船票":融资、物流与上市之路

刘强东所坚持的亲力亲为、对运营细节的把控以及对用户体验近乎偏执的追求,辅以京东在线上市场展现出的高速增长态势,开始引起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注意。2007年,京东成功获得了来自“今日资本”(Today Capital)的千万美元级别A轮融资。

获得融资后,刘强东并未选择当时电商行业普遍采用的轻资产平台模式,即将物流配送等环节外包给第三方,而是做出了又一个令业界瞩目且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的战略决策——投入巨资自建仓储物流体系。自建物流意味着极其高昂的前期投入、复杂的管理体系和漫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过“重”的模式,风险巨大。

刘强东对此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物流是电子商务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只有将从仓储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全链条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确保服务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和时效性,从而构筑起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壁垒。他力排众议,将大量融资投入到仓库建设、配送站点布局、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以及配送团队组建上。

京东通过自建物流,逐步打造出了以“快”和“好”为标签的服务口碑,尤其是在大家电、3C等高价值或对配送要求高的品类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这套覆盖全国的、标准化的物流网络,最终成为了京东最为坚固的“护城河”之一。

在资本的加持和物流体系的支撑下,京东的业务品类不断扩充,从最初的3C产品延伸到全品类,销售额持续高速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京东终于走到了公开资本市场的门前。2014年5月22日,京东集团(JD.com, Inc.)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JD”。上市首日,京东的市值便突破了300亿美元大关,成为当时在美国上市的规模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

哥大情缘与家庭生活的"软着陆"

2010年,彼时已是中国电商行业领军人物的刘强东,在一次公开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当被问及个人家庭生活时,罕见地展现了他公众形象之外感性的一面。他提及自己有一个当时已经4岁的儿子,但由于创业初期全身心投入工作,极度繁忙,导致他与儿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平均每个月见面的次数不足两次。谈及此事,他一度哽咽。

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刘强东的前员工庄佳。关于这段关系以及孩子的更多细节,刘强东及其公司方面一直以来都处理得相当低调,鲜有公开提及。生活的轨迹在几年后再次转向。2013年,刘强东选择暂时放下日常管理工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数月的学习深造。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环境中,他结识了当时正在该校进行交流学习的清华大学学生章泽天。章泽天此前已因一张手持奶茶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被网民昵称为“奶茶妹妹”,拥有相当高的公众知名度。

刘强东与章泽天之间存在着19岁的年龄差距,他们的恋情自曝光之初,便迅速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各种猜测、质疑乃至非议的声音在网络和社会层面此起彼伏。章泽天并未如外界部分人所预期的那样,仅仅扮演一个“名人妻子”的角色。婚后,她利用自身的背景和刘强东带来的资源,积极投身于商业和投资领域。她主导成立了东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并将目光投向了多个新兴产业赛道,例如在线教育和新能源汽车等。

据媒体报道,其主导的投资项目之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NIO)的早期投资,随着蔚来的成功上市和市值增长,获得了高达数十倍的账面回报。

在家庭层面,对于刘强东与庄佳所生的长子,有描述称章泽天对其展现出关心和照顾,例如会为他筹办生日活动,在周末安排参观科技展览等家庭活动。有报道指出,近年来,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过去那种近乎“全年无休”的工作强度,例如开始尝试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居家办公,并且将清晨亲自送孩子上学纳入其日常时间表。这些变化,被外界解读为他在平衡事业与家庭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2023年,当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健康(JD Health)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时,刘强东选择携全家人共同出席了敲钟仪式。

尽管京东已成长为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刘强东似乎并未忘记创业的初心和深入一线的习惯。在推动京东商业版图持续拓展方面,他依然展现出魄力。2017年,他不顾内部争议,力排众议决定投入巨资(据称为90亿元人民币)建设高度智能化的“亚洲一号”系列物流仓库。

如今,这个庞大的智能物流网络已经深度覆盖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资料称覆盖全国95%区县)。特别是在近年疫情期间,京东物流推出的“京准达”等精准配送服务,有效保障了物资供应和民生需求。

参考资料:[1]崔婧.刘强东闯关不止[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3):67-6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中关村   品类   身家   非典   中国   实体   融资   儿子   核心   多媒体   物流   商业   科技   刘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