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77%的农业县投票支持,换来的却是订单归零、农场破产的残酷现实。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在农民跪求"救救我们"的当口,特朗普不仅没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地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
最忠实的支持者变成最大的受害者,特朗普的算盘还能打多久?特朗普何时收手?
作者-常
美国最坚定的特朗普支持者,如今正在镜头前哭着求他收手。
这位在镜头前泪流满面的大叔,名叫卡莱布·拉格兰。别看他现在这副模样,去年他还是特朗普最狂热的粉丝。
作为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的家族农场拥有超过1000英亩土地,传承了九代人的心血。在2024年大选中,他所在的肯塔基州农业县投票率超过80%支持特朗普。
可现在,这位曾经的铁杆粉丝却在视频里痛哭流涕:"没有中国,我们撑不下去了!"
132亿美元的订单说没就没。中国之前每年要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大豆,采购量超过所有海外客户总和。如今收获季来了,中国却连一单都没下。
拉格兰眼睁睁看着成熟的大豆无处可去,仓储告急,价格跳水到让人欲哭无泪的地步。
更要命的是,这不是第一次求救了。早在8月19日,拉格兰就给特朗普写过信,说"美国豆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
可特朗普呢?不仅没有任何实质回应,反而在社交媒体上说中国"担忧大豆短缺",希望中国"迅速将订单增加四倍"。
能把自家大豆滞销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恐怕全世界也只有特朗普一个人了。他这样说话倒是没丢面子,可美国豆农的面子里子都快保不住了。
最讽刺的是,就在农民哭着求救的同时,特朗普却再次举起了关税大棒,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特朗普大概是全世界求人最硬气的那一个。大豆滞销成这样,他还能理直气壮地说"伟大的美国农民生产最优质的大豆"。这种表达堪称"艺术",可惜现实不买账。
问题是,做生意讲究你情我愿。你一边用关税大棒威胁人家,一边还指望人家排队买你东西,这是什么神仙逻辑?
从5月份开始,中国就暂停了对美国大豆的新订单。这个决定并非突然袭击,而是有充分铺垫的。
年初起,美国对华商品关税节节攀升。2月4日加10%,2月27日再加10%,到4月9日,累计关税已经高达145%。中国也不示弱,3月5日对美大豆加征10%报复性关税。
加上原有的增值税和最惠国税,总税率高达34%。短短几个月内,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数量骤降至零。
特朗普这套路咱们见过:先是直接开干,发现打不过就撺掇小弟一起上。这次他又想拉欧盟下水,要求对中印两国加征100%的二级关税。
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中印两国仍在购买俄罗斯廉价能源,这是在"支援俄罗斯战争"。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想借机逼迫中国就范。
但欧盟也不是傻子。在布鲁塞尔的闭门会议中,欧盟官员明确表示:除非美国先动手,否则不可能同意这种"二级关税"策略。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每一步看似简单,背后都有深层布局。
更要命的是,这种关税威胁在当今全球市场上越来越难奏效。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备用方案,不想把命运交给一个不稳定的供应商。
美国想通过加税争取主动权,结果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被动。
别的国家开始反制,美国农产品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关税大棒挥出去,受伤的永远是自己人。农民们的哭声,就是最好的现实注脚。
说句心里话,中国作为买家从来不缺选择。美国不卖,巴西抢着卖;价格还更便宜,服务还更周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没什么好抱怨的。
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增长43%,阿根廷增长28%,美国直接归零。
从2025年3月起,中国大规模转向南美采购。当月,巴西对华出口大豆达1570万吨,占其总出口的75%。截至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达6592万吨。
7月份,中国单月大豆进口创下历史新高,达1167万吨,几乎全部来自巴西。这种替代效应一旦完成,就很难逆转。
新供应商不仅价格实惠,还提供一条龙服务。中国与巴西签署了一系列深化农业合作协议,包括建立直达运输通道、增设港口专线、推进人民币结算等内容。
这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也进一步削弱了对美依赖程度。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在提升自给能力。预计2025年大豆自产量达2100万吨,战略储备超过4500万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以退为进"。
反观美国,陷入了高产量、低价格、无市场、无盟友的多重困局。2025年是美国历史上第六大丰收年,产量预计达1.17亿吨。
没有中国市场支撑,巨量供应砸在本土市场,价格进一步下探。美国大豆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35%,库存积压达1800万吨。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25%,澳大利亚增长30%,欧盟增长18%。全世界都在赚中国的钱,就美国在那里自我孤立。
选举政治最残酷的地方就在这儿:你让选民失望,选民就让你失望。农业州5-8%的选民流失,足够改变选举版图。这些曾经的铁杆支持者,如今成了最响亮的反对声音。
农民破产,银行收紧放贷,小镇经济萧条,最后传导到城市。影响的不只是种地的,还包括运输、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美国有50万大豆种植户,农业直接或间接支撑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如今订单归零,连带的仓储、运输、加工行业都在遭殃。
美国农业每年为GDP贡献9.5万亿美元,占比高达18.7%。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一旦出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
经济学家预测,如果中美农业贸易僵局持续,美国GDP将减少0.3%,农业相关就业岗位将减少12万个。更要命的是,特朗普驱逐非法移民的政策,让美国农场少了很多劳动力。
不少州的农场都出现了收成延误,雪上加霜的感觉让人欲哭无泪。
威斯康星州农民合作社宣布破产,涉及1200个农场家庭。伊利诺伊州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8%,农民被迫转种玉米或者直接休耕。
肯塔基州农场贷款违约率上升至12年来最高水平,银行开始收紧农业放贷。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想要打破就更加困难重重。
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脚步临近,这些农业州的态度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农民不是没有耐心,而是这几年真的太难了。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回到谈判桌上,平等对话,互利共赢。但特朗普能放下身段吗?从目前的表现看,他似乎还沉浸在"强硬就是实力"的幻觉中。
美国想靠强压让中国妥协,中国选择用实际行动绕开,结果就是谁也没得到好处,反倒把原本互利的市场关系打破了。
做生意终究要讲商业规律,搞政治也得顺应民心。违背了这两条,迟早要付代价。现在看来,这个代价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重。
这场贸易战最大的讽刺在于,真正的受害者恰恰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当政策与民意背道而驰,买单的永远是老百姓。
全球供应链重构已经不可逆转,美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边缘化正在加速。当经济损失转化为政治代价,理性声音终将重新占据主导。
做生意讲究你情我愿,搞政治也得顺应民心。你觉得特朗普什么时候能想明白这个道理?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